《送表忠观钱道士归杭》

苏轼 宋代
〔熙宁十年,诏以龙山废佛祠为表忠观。
元丰二年,通教自杭来,见予于吴兴。
问:“观亦卒工乎?
”曰:“未也,杭人比岁不登,莫有助我者。
”余曰:“异哉,杭人重施轻财,是不独为福田也,将自托于不朽,今岁成矣,子其行乎?
”及还,作诗送之。
”〕先王旧德在民心,著令称忠上意深。
堕泪行看会祠下,挂名争欲刻碑阴。
凄凉破屋尘凝座,憔悴云孙雪满簪。
未信诸豪容郭解,却従他县施千金。

翻译

熙宁十年,皇帝下诏将龙山废弃的佛寺改建为表忠观。到了元丰二年,通教从杭州赶来,在吴兴与我见面。他问我:“表忠观应该完工了吧?”我回答:“还没有,杭州连年收成不好,没人愿意资助我。”我接着感慨道:“真是奇怪啊!杭州人一向乐善好施,并非只为修功德、求福报,而是想借此留下不朽之名。如今既然今年收成好了,你还是赶紧去完成吧。”等通教准备回去时,我写了一首诗送给他。
先祖的仁德深植于百姓心中,朝廷表彰忠义的旨意更是意味深长。行人到祠堂前不禁潸然泪下,争相希望将自己的名字刻在石碑背面。破败的房屋显得凄凉冷落,灰尘覆盖了座席;郭家后代生活困苦,满头白发如霜。那些豪强未必会容忍像郭解这样的侠义之人,却愿意在别的地方慷慨解囊,捐出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