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陟岵》

佚名 先秦
陟彼岵兮,瞻望父兮。
父曰:嗟!
予子行役,夙夜无已。
上慎旃哉,犹来!
无止!
陟彼屺兮,瞻望母兮。
母曰:嗟!
予季行役,夙夜无寐。
上慎旃哉,犹来!
无弃!
陟彼冈兮,瞻望兄兮。
兄曰:嗟!
予弟行役,夙夜必偕。
上慎旃哉,犹来!
无死!

拼音

zhì bǐ hù xī, zhān wàng fù xī.陟彼岵兮,瞻望父兮。fù yuē: jiē! yǔ zi xíng yì, sù yè wú yǐ.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shàng shèn zhān zāi, yóu lái! wú zhǐ!上慎旃哉,犹来!无止!zhì bǐ qǐ xī, zhān wàng mǔ xī.陟彼屺兮,瞻望母兮。mǔ yuē: jiē! yǔ jì xíng yì, sù yè wú mèi.母曰:嗟!予季行役,夙夜无寐。shàng shèn zhān zāi, yóu lái! wú qì!上慎旃哉,犹来!无弃!zhì bǐ gāng xī, zhān wàng xiōng xī.陟彼冈兮,瞻望兄兮。xiōng yuē: jiē! yǔ dì xíng yì, sù yè bì xié.兄曰: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shàng shèn zhān zāi, yóu lái! wú sǐ!上慎旃哉,犹来!无死!

翻译

我登上草木葱茏的山岗,向着远方凝望父亲的身影。恍惚听见他叹息:我的孩子啊,你远行服役昼夜奔波。千万要保重自己,定要平安归来,莫要永远漂泊异乡。
我攀上荒芜的山头,在风里眺望母亲的方向。依稀传来她哽咽:我的幺儿啊,你日夜操劳不得安眠。务必要顾惜身体,切莫弃家不归,别让娘亲空守门庭。
我立于连绵的山脊,抬头遥想兄长的面容。耳畔响起他叮嘱:我的兄弟啊,你与伙伴同甘共苦。切记要谨慎行事,万万保全性命,我们等你活着回乡。

赏析

陟岵鉴赏  此诗写一个远在他乡服役的征人,想象他的父母兄长在家乡正在思念他,抒发了主人公思念家乡的情怀。全诗三章,皆为赋体。  全诗重章叠唱,每章开首两句直接抒发思亲之情。常言:远望可以当归,长歌可以当哭。人子行役,倘非思亲情急,不会登高望乡。此诗开篇,登高远望之旨便一意三复:登上山顶,远望父亲;登上山顶,远望母亲;登上山顶,远望兄长。言之不足而长言申意,思父思母又思念兄长。开首两句,便把远望当归之意、长歌当哭之情,抒发得痛切感人。  然而,诗的妙处和独创性,不在于开首的正面直写己之思亲之情,而在于接下来的从对面设想亲人之念己之心。抒情主人公进入了这样的一个幻境:在他登高思亲之时,家乡的亲人此时此刻也正登高念己,并在他耳旁响起了亲人们一声声体贴艰辛、提醒慎重、祝愿平安的嘱咐和叮咛。当然,这并非诗人主观的刻意造作,而是情至深处的自然表现。在这一声声亲人念己的设想语中,包含了多少嗟叹,多少叮咛,多少希冀,多少盼望,多少爱怜,多少慰藉。真所谓笔以曲而愈达,情以婉而愈深。千载下读之,仍足以令羁旅之人望白云而起思亲之念。  这种从对面设想的幻境,在艺术创造上有两个特点。其一,幻境的创造,是想像与怀忆的融会。汉唐的郑笺孔疏把“父曰”、“母曰”和“兄曰”,解释为征人望乡之时追忆当年临别时亲人的叮咛。此说初看可通,深究则不然;诗人造境不只是追忆,而是想像和怀忆的融合。钱锺书指出:“然窃意面语当曰:‘嗟女行役’;今乃曰:‘嗟予子(季、弟)行役’,词气不类临歧分手之嘱,而似远役者思亲,因想亲亦方思己之口吻尔。”(《管锥编》,下同)如古乐府《西洲曲》写男“下西洲”,拟想女在“江北”之念己望已:“单衫杏子黄”、“垂手明如玉”者,男心目中女之容饰;“君愁我亦愁”、“吹梦到西洲”者,男意计中女之情思。《西洲曲》这种“据实构虚,以想像与怀忆融会而造诗境,无异乎《陟岵》焉”。别具赏心的体会,也符合思乡人的心理规律,因而为历代思乡诗不断承袭。其二,亲人的念己之语,体现出鲜明的个性。毛传在各章后曾依次评曰:“父尚义”、“母尚恩”、“兄尚亲”。这虽带有经生气息,却已见出了人物语言的个性特点。从诗篇看,父亲的“犹来无止”,嘱咐他不要永远滞留他乡,这语气纯从儿子出发而不失父亲的旷达;母亲的“犹来无弃”,叮咛这位小儿子不要抛弃亲娘,这更多地从母亲这边出发,表现出难以割舍的母子之情,以及“娘怜少子”的深情;兄长的“犹来无死”,直言祈愿他不要尸骨埋他乡,这脱口而出的“犹来无死”,强烈表现了手足深情,表现了对青春生命的爱惜和珍视。在篇幅短小、语言简古的《诗经》中,写出人物的个性,极为不易,而能在从对面设想的幻境中,写出人物的特点,更为难能。这在后世同类抒情模式的思乡诗中,也并不多见。

分析

陟岵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征人思亲之作,抒写行役之少子对父母和兄长的思念之情。春秋时期,一般劳苦大众都要承担沉重的兵役和劳役,他们不仅身体受折磨,更加难以忍耐的是和亲人分离的痛苦。《毛诗序》曰:“《陟岵》,孝子行役,思念父母也。国迫而数侵削,役乎大国,父母兄弟离散,而作是诗也。”点明了诗旨,亦提供了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