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郑侠流民图》

鲁铎 明代
旱风吹沙天地昏,扶携塞道离乡村。
身无完衣腹无食,病羸愁苦难具论。
老人状何似,头先于步足。
无气手中杖与臂,相如同行半作沟。
中弃小儿何忍看,肩挑襁负啼声干。
父怜母惜留不得,持标自售双眉攒。
试看担头何所有,麻捴麦麸不盈缶。
道旁采掇力无任,草根木实连尘垢。
于中况复婴锁械,负瓦揭木行且卖。
形容已槁臀负疮,还庆未了征输债。
千愁万恨具物色,不待有言皆暴白。
熙宁何缘一至斯,主行新法王安石。
当年此图谁所为,监门郑侠心忧时。
疏奏閤门不肯纳,马递径上银台司。
疏言大略经圣眼,四方此类知何限。
但除弊政行臣言,十日不雨臣当斩。
熙宁天子寝不寐,罢除新法回天意。
宁知护法有善神,帝前环泣奸仍遂。
同时有图常献捷,嬴输事往图随灭。
此图世远迹愈新,长使忠良肝胆热。
我因披图间比量,唐宗王会空夸张。
愿将此图继无逸,重模图本陈吾皇。

翻译

旱风卷起沙尘,天昏地暗,人们相互搀扶着离开乡村。他们衣衫褴褛,饥肠辘辘,病弱不堪,满心忧愁难以言表。老人走路的样子像是头先于脚,手中的拐杖和手臂无力地垂下,好像随时会跌倒在沟里。被遗弃的小孩让人不忍直视,肩上挑着襁褓,哭声已经嘶哑。父母虽然怜爱却无能为力,只能带着悲伤的表情将孩子卖掉换点吃的。看看担子里有什么呢?只有一点点麻籽和麦麸,连个罐子都装不满。路旁勉强采些草根树皮充饥,上面还沾满了泥土。其中有些人还戴着枷锁,背着瓦片木材边走边卖。他们形容枯槁,身上满是疮痍,但还庆幸自己没有欠下更多的税债。这一切的悲惨景象无需多言,全都暴露在眼前。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原来是因为王安石推行新法。当时这幅画是谁画的呢?是郑侠出于对时局的忧虑而创作的。他把奏疏送到宫门,却被拒绝接收,于是直接通过马递送到了银台司。皇帝看了这份奏疏后,了解到各地类似的苦难何其多。郑侠请求废除弊政,如果十天内不下雨,就愿意接受死刑。熙宁年间,皇帝因此夜不能寐,最终决定废除了新法,以回应天意。然而,谁曾想到,还有人坚持维护这些法律,在皇帝面前哭泣,让奸臣得以继续得逞。同时期还有一些歌功颂德的图画,但随着那些胜利的消失,这些图也随之湮灭。而这幅画历经岁月,痕迹更加清晰,让忠良之士热血沸腾。我仔细观察这幅画,发现它比唐代那些夸耀盛世的图画更有意义。我希望这幅画能够像《无逸图》一样流传下去,重新绘制呈献给当今的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