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古十四首》

陈第 明代
楚申子培,夺王随兕。
冒代不祥,三月获死。
谁其征之,厥有故史。
其弟请赏,王亟发视。
亡身殉君,穆行乃尔。
胡今之臣,徒知其己。
¤

翻译

楚国的申子培,夺得了名叫“王随兕”的宝物。然而,他冒名顶替获取此物实为不祥之兆,仅三个月后便遭遇死亡。究竟是何人揭示了这一报应?原来是那位熟知内情的前任史官。申子培的弟弟前来请求封赏,国王立即查看了相关记载。原来,申子培为了国家舍弃生命,品行如此高尚。为何如今的臣子们,只知道考虑自己的私利呢?
这段诗歌以楚国申子培的故事为引,揭示了古人冒名顶替、贪图财物而招致祸端的现象。申子培夺取名为“王随兕”的宝物,这种行为在当时被视为不祥之兆,果不其然,仅过了三个月,他就遭遇了死亡。事件的真相被一位了解内情的前任史官揭示出来。申子培的弟弟在哥哥去世后,向国王请求封赏,国王在查阅相关记录后,发现申子培并非贪婪之人,反而是在关键时刻,为了国家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展现出崇高的品德。
诗人通过对比申子培的高尚行为与当下臣子们的自私心态,表达了对古代忠良之士的怀念以及对当代某些臣子只关注个人私利现象的忧虑与批评。诗歌以优美散文风格呈现,语言凝练,情感深沉,既忠实于原文意思,又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易于理解。整体而言,这段诗歌通过讲述申子培的故事,警示人们不应贪图财物、冒名顶替,而应学习其忠诚无私的精神,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私利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