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佛学教本

作者: 方伦 分类: 佛学宝典

第三十七课 读经录要 (二) 大般若波罗密多经 (1)

十、

善现言:六波罗蜜各有二种,一者世间,二者出世间。若行施时,以有所得为方便,著三轮而行施:起自想、他想、施想, 是名世间。倘三轮清净,虽回向菩提,而不见少相,名出世间。忍波罗蜜、进波罗蜜、禅波罗蜜、戒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亦复如是。

十一、

善现告诸天子言:我曾于此不说一字,汝亦不闻,当何所解?何以故?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文字言说,皆远离故。由于此中,说者听者,及能解者,皆不可得。一切如来所证无上正等菩提,其相甚深,亦复如是。

十二、

时会中有一比丘,窃念我应敬礼般若波罗蜜多,此中虽无诸法生灭,而有戒蕴、定蕴、慧蕴、解脱蕴、解脱知见蕴、施设可得。亦有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罗汉果、施设可得。亦有独觉菩提、施设可得,亦有无上正等菩提,施设可得,亦有佛法僧宝,施设可得,亦有转妙*轮 (1),度有情类,施设可得。佛知其念,告之曰:如是!如是!甚深般若,微妙难测。

十三、

佛告舍利子:诸法不可得,诸法真如 (2),亦不可得,何以故?此中诸法尚不可得,况有诸法真如可得。说此真如相时,

万三千比丘,漏尽心解,成阿罗汉,五千菩萨摩诃萨,得无生忍,六万菩萨,漏尽心解,成阿罗汉。佛告舍利子言:此六万菩萨,已于过去供养五百佛,一一佛所,发弘誓愿,出家修行五度,而不摄受般若度,亦不摄受方便善巧,起别异想,行别异行。修波罗蜜时,三轮不净,执著诸相,不得入菩萨正信离生位。虽有菩萨道,空无相无愿解脱门,而因远离般若,及方便善巧力故,于实际作证,取声闻果。

十四、

佛告善现:若菩萨于佛说法,深生信解,终无疑惑,无戒禁取,不堕恶见,不执世俗诸吉祥事,以为清净。终不敬礼诸余天神,如世间诸外道所事,亦终不以诸庄严具,供养天神,及诸外道,若成就如是行状,当知是为不退菩萨。

十五、

佛告善现:若预流果、一来、不还、罗汉、缘觉、菩萨、佛、如是一切,皆无为所显。无为法中,实无差别,我依世俗言说显示,不依胜义,非胜义中,可有显示,以胜义中,无语言或分别慧故。诸法前际尚无,况有后际,然诸有情,不解诸法自相皆空,为饶益彼故,方便为说前际后际,其实法相空中,前际后际,俱不可得。

十六、

佛告善现:三解脱门,能摄一切法。一者、空解脱门,观一切法皆空,二者、无相解脱门,观一切法离相,三者、无愿解脱门,观一切法离愿,离此三门,所应修法,不能生长。

【注释】

(1) 佛的教法,如车轮旋转,能转凡成圣,能碾摧一切烦恼,谓之*轮,说教法,度众生,谓之转*轮。

(2) 以法空观,观法空之后,所得的真如,如法空真如,若观诸法皆空,即得诸法真如。实际上:诸法皆无自性,当体即空,故诸法所在之处,即是诸法真如。

【习题】

(一) 一、六波罗蜜各有二种,这二种是什么?二、试以行施为列,予以阐述。

(二) 「转*轮」作何解释?

(三) 菩萨出家,修行五度,何故反取声闻果?

(四) 成就怎么样行状,可算是不退菩萨?

(五) 一、何谓三解脱门?二、各门要如为作观?三、离此二门,则所应修法,会变成什么结果?

【经文语译】

十、

善现说:六到彼岸法,各有二种,一种是世间的,一种是出世间的。若是在举行布施时,把认为有所得的见解,作为方便,心著三轮而行施:起了有能施的自身想,有被施的他人想,有所施的东西和行为想,这就名为世间。假如三轮清净,虽然把布施功德,回向于愿得无上正觉方面,然而并不见有些少法相,这就名为出世间,忍辱到彼岸,精进到彼岸,静虑到彼岸,持戒到彼岸,智慧到彼岸,也是如此。

十一、

善现告诉诸天子说:我曾经在这里,并没有说过一个字,你们也无所闻,那么,应当何所了解呢?为什么呢?因为甚深的智慧到彼岸法中,所有的文字和言说,全都远离的缘故。由于这里面:说的人,听的人,和能了解的人都得不到。一切如来所证的无上正等正觉,它的体相,极其深奥,也是这样。

十二、

这时大会中,有一位比丘,在思想著:我应当敬礼智慧到彼岸法。这中间虽然没有诸事物在生灭,但是,有戒的蕴聚,定的蕴聚,慧的蕴聚,解脱的蕴聚, 解脱知见的蕴聚施设可得。也有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罗汉果施设可得。也有独觉的施设可得,也有无上正等正觉的施设可得,也有佛法僧三宝的施设可得,也有说妙法,度有情之类的施设可得。释迦佛知道他的念头,告诉他说:对呵!对呵!甚深的智慧,极其微细玄妙,而难以测度呵!

十三、

释迦佛告诉舍利子:诸事物得不到,诸事物的真如,也得不到,为休么呢?这中间,诸事物尚且得不到,何况有诸事物的真如,可以得到。说这真如相的时候,有一万三千比丘,烦恼都尽,心得解脱,成为阿罗汉,五千大菩萨, 得到无生忍,六万菩萨,烦恼都尽,心得解脱,成为阿罗汉。释迦佛告诉舍利子说:这六万菩萨,已经在过去世,供养过五百尊佛,在一一佛的所在,发过大誓愿,并且出家修行五度,而但不包括接受智慧度,亦不包括接受方便机巧,起了分别特异的思想,行了分别特异的行为。修到彼岸法时,三轮不清净,执著诸体相,这样便不得进入菩萨的正信而离开生死的地位。虽然具有菩萨道,空、无相、无愿的三解脱门,但因为远离般若,及方便善巧的力量的缘故,在实际作证时,便证取声闻的果位。

十四、

释迦佛告诉善现:若有菩萨,于佛所说的法,深生信解,终没有疑惑,并不执取牛戒狗戒等,非理的戒禁法,不堕于恶知见,不执著于许多世俗所认为吉祥的事,以为是清净的,如终不敬礼诸余天道神道,和许多外道,若是成就这样的行为状态,要晓得:这人便是不退转的菩萨。

十五、

释迦佛告诉善现:像预流、一来、不还、罗汉、缘觉、菩萨、佛、这样的一切,都是由无为法中,所显现出来的。无为法中,实在没有差别相,我是依据世俗的言说,而加以显示,不是依据胜义,并非胜义中,有东西可以显示,因为胜义中,并没有语言或者分别慧的缘故。一切事物,它们的前际,尚且没有,何况有后际,然而许多众生,都不了解一切事物的自体相,都是空的,为了利益他们的缘故,用方便法,对他们说有前际后际,其实在一切事物的体相空中,前际和后际,都不到。

十六、

释世佛告诉善现:有三种解脱法门,能包括一切事物。一是空解脱法门,是观察一切事物,都是空的;二是无相解脱法门,是观察一切事物,都离开了体相;三是无愿解脱法门,是观察一切事物,都离开了愿求。若使离开了这三种法门,则所应修的法,便不能生长。

图书目录

第一课 修观对治淫欲 1/50 第二课 八念对治恐怖 2/50 第三课 戒杀放生文 明莲池大师作 3/50 第一、二、三课 综合指要 4/50 第四课 转轮圣王 5/50 第五课 三苦八苦 6/50 第六课 十八界 7/50 第四、五、六课 综合指要 8/50 第七课 经咒忏赞颂偈 9/50 第八课 读经录要(一) 杂阿含经 (1) 10/50 第九课 读经录要(二) 杂阿含经 (2) 11/50 第七、八、九课综合指要 12/50 第十课 八关斋戒 13/50 第十一课 称为佛菩萨名号 (一) 14/50 第十二课 称念佛菩萨名号 (二) 15/50 第十、十一、十二课综合指要 16/50 第十三课 小乘修道的过程 17/50 第十四课 大乘修道的过程 18/50 第十五课 释尊五时说法与十二部经 19/50 第十三、十四、十五综合指要 20/50 第十六课 四次结集 21/50 第十七课 大天五事与上座大众两部的分裂 22/50 第十八课 大众部的一再分派 23/50 第十六、十七、十八课综合指要 24/50 第十九课 上座部的一再分派 25/50 第二十课 印度佛法的三个时期 26/50 第二十一课 佛法初入中国及释道的比试 27/50 第十九、二十、二十一课综合指要 28/50 第二十二课 佛经的传译 (一) 29/50 第二十三课 佛经的传译 (二) 30/50 第廿二、廿三、廿四课综合指要 31/50 第二十五课 读经录要(一) 32/50 第二十六课 读经录要(二) 33/50 第二十七课 诸家的判教 (一) 34/50 第廿五、廿六、廿七课综合指要 35/50 第二十八课 诸家的判教 (二) 36/50 第二十九课 三武一宗的灭佛 (一) 37/50 第三十课 三武一宗的灭佛 (二) 38/50 第廿八、廿九、卅课综合指要 39/50 第三十一课 佛门分宗的理由 40/50 第三十二课 俱舍宗 (一) 41/50 第三十三课 俱舍宗 (二) 42/50 第卅一、卅二、卅三课综合指要 43/50 第三十四课 成实宗 (一) 44/50 第三十五课 成实宗(二) 45/50 第三十六课 读经录要 (一) 大般若波罗密多经 (1) 46/50 第卅四、卅五、卅六课综合指要 47/50 第三十七课 读经录要 (二) 大般若波罗密多经 (1) 48/50 第三十八课 读经录要 (三) 大般若波罗密多经 (1) 49/50 第卅七、卅八课 综合指要 50/50
上一章 书籍详情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