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佛学教本

作者: 方伦 分类: 佛学宝典

第三十一课 佛门分宗的理由

佛法广大精微,包罗万象,所有世出世一切诸法,皆在其范围之内。扬眉瞬目,担水劈柴,是极寻常的世法,然而若欲研究:何以有眉目水柴?何以会扬瞬担劈?则非深入经藏,穷法相唯识之学,必不能提出一个所以然的圆满答案。因此大至整个宇宙,小至一粒微尘,其性其相,其体其用,若不把佛法来说明,就永远成为哑谜。

佛法传到中国,就分出许多宗来,倘若研究分宗的理由:第一、三藏教义,卷帙太多,不分门就艰于研读。第二、法法各异,有时其性质还极端相反,合之则两俱不成,分之则各显其用。第三、众生根器不等,若欲对治习气 (1),势须对症下药,症既多端,则药需分类。第四、为使系统清晰,便于传承故,不得不化整为零,避繁求简。第五,佛法广精精深,若欲遍学,则寿命精神皆有限,势必至一无所成,倘若一门深入,则下手及成功皆易。第六、历代佛门大德,其所修证传持之法,既各有不同,则其所根据以化导后进者亦异,由是各立门庭,势所不免。这些皆是佛门分宗的理由。有人以为分宗是佛法的分裂,其实分宗乃是分工合作。譬如医院里,虽然分有内外眼耳等多科,然而惟有这样,才能完成整个医院的体系和工作。

佛法在印度时代,虽已规模大备,其间亦有类似宗派的传承,例如无著 (2) 世亲 (3) 的宏扬唯识,龙树、提婆的弘扬三论,迦叶、阿难的弘扬禅法,龙智 (4) 善无畏 (5) 的弘扬密法等,然而皆无显著的门庭的标榜。逮至法雨西来,经过诸善知识,分析归纳的结果,乃先后成立了十三宗。即小乘的俱舍、成实二宗,大乘的律、禅、净土、华严、天台、法相、三论、真言、地论 (6)、涅槃 (7)、摄论 (8) 等十一宗。其后则地论并于华严,涅槃并于天台,摄论并于法相,由是大乘仅余八宗,合小乘二宗,共为十宗,这便是中土佛法的轮廓。

圆觉经中,威德自在菩萨白佛言:「世尊!譬如大城,外有四门,随方来者,非止一路,一切菩萨庄严佛国,以成菩提,非一方便。惟愿世尊:广为我等宣说一切方便渐次,并修行人,总有几种?令此会菩萨,及末世众生,求大乘者,速得开悟,游戏如来大寂灭海。」这明明道著:佛法非止一门,修行有多方便,那么,分宗是势所必然。既然法法皆归无上菩提,则各宗各派,亦如万流趣于大海,所谓道并行而不相悖也。(9)

近时人士,多修净土,然而亦有学力充沛,和求知心切者,欲窥诸宗的堂奥,故不得不把各宗的教义,略予敷陈,以供采择。其实若论实行,须一门深入,方能收效,倘欲以一身兼擅诸法,则成效微矣。

【注释】

(1) 法相宗把众生的妄惑,分为种子、现行、及习气三种。虽断惑的种子,亦伏惑的现行,然尚有惑的染渍而现惑相,此是现行气分薰习所成,故名习气。

(2) 皆菩萨名,无著于佛灭后九百余年,生于北印度,后到中印阿输陀,提倡瑜伽大乘的教义,传出弥勒菩萨的瑜伽论,庄严论等,且著有摄大乘、显扬、诸论。其弟世亲,先信小乘,后改信大乘,造过五百部小乘论,五百部大乘论,与其兄同为印度大乘有宗之相,参看第二十课注十、十一。

(3) 皆菩萨名,无著于佛灭后九百余年,生于北印度,后到中印阿输陀,提倡瑜伽大乘的教义,传出弥勒菩萨的瑜伽论,庄严论等,且著有摄大乘、显扬、诸论。其弟世亲,先信小乘,后改信大乘,造过五百部小乘论,五百部大乘论,与其兄同为印度大乘有宗之相,参看第二十课注十、十一。

(4) 龙猛的弟子,金刚智之师,寿逾七百,面如少年,为密宗第四祖。

(5) 中天竺王子,遇龙猛弟子龙智,受瑜伽三密之教,唐开元四年至长安,大弘密教,二十三年寂,寿九十九。

(6) 为十地论的简称,是释华严经第六会十地品之论,先曾立宗,及中唐华严宗大兴,此宗遂并入废。

(7) 为依涅槃经义,弘布佛性常住之宗,盛于六朝隋唐间,及天台宗兴,以法华、涅槃为主,此宗遂并入焉。

(8) 为建布无著菩萨摄大乘论的宗派,盛于陈隋之间,然至法相宗兴,此宗即无人传述。

(9) 悖是逆乱之义,这一句出于「中庸」。

【习题】

(一) 说出佛法必须分宗的六个理由。

(二) 举出印度原有的宗派,及其弘扬人。

(三) 佛法传入中国后,先后成立了十三宗,试举其名。

(四) 大乘十一宗,后来归并成八宗,这中间何宗并入何宗?

(五) 何谓习气?

图书目录

第一课 修观对治淫欲 1/50 第二课 八念对治恐怖 2/50 第三课 戒杀放生文 明莲池大师作 3/50 第一、二、三课 综合指要 4/50 第四课 转轮圣王 5/50 第五课 三苦八苦 6/50 第六课 十八界 7/50 第四、五、六课 综合指要 8/50 第七课 经咒忏赞颂偈 9/50 第八课 读经录要(一) 杂阿含经 (1) 10/50 第九课 读经录要(二) 杂阿含经 (2) 11/50 第七、八、九课综合指要 12/50 第十课 八关斋戒 13/50 第十一课 称为佛菩萨名号 (一) 14/50 第十二课 称念佛菩萨名号 (二) 15/50 第十、十一、十二课综合指要 16/50 第十三课 小乘修道的过程 17/50 第十四课 大乘修道的过程 18/50 第十五课 释尊五时说法与十二部经 19/50 第十三、十四、十五综合指要 20/50 第十六课 四次结集 21/50 第十七课 大天五事与上座大众两部的分裂 22/50 第十八课 大众部的一再分派 23/50 第十六、十七、十八课综合指要 24/50 第十九课 上座部的一再分派 25/50 第二十课 印度佛法的三个时期 26/50 第二十一课 佛法初入中国及释道的比试 27/50 第十九、二十、二十一课综合指要 28/50 第二十二课 佛经的传译 (一) 29/50 第二十三课 佛经的传译 (二) 30/50 第廿二、廿三、廿四课综合指要 31/50 第二十五课 读经录要(一) 32/50 第二十六课 读经录要(二) 33/50 第二十七课 诸家的判教 (一) 34/50 第廿五、廿六、廿七课综合指要 35/50 第二十八课 诸家的判教 (二) 36/50 第二十九课 三武一宗的灭佛 (一) 37/50 第三十课 三武一宗的灭佛 (二) 38/50 第廿八、廿九、卅课综合指要 39/50 第三十一课 佛门分宗的理由 40/50 第三十二课 俱舍宗 (一) 41/50 第三十三课 俱舍宗 (二) 42/50 第卅一、卅二、卅三课综合指要 43/50 第三十四课 成实宗 (一) 44/50 第三十五课 成实宗(二) 45/50 第三十六课 读经录要 (一) 大般若波罗密多经 (1) 46/50 第卅四、卅五、卅六课综合指要 47/50 第三十七课 读经录要 (二) 大般若波罗密多经 (1) 48/50 第三十八课 读经录要 (三) 大般若波罗密多经 (1) 49/50 第卅七、卅八课 综合指要 50/50
上一章 书籍详情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