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佛学教本

作者: 方伦 分类: 佛学宝典

第二十七课 诸家的判教 (一)

释尊应种种机,说种种法,所以在四十九年中,前中后各期,所说皆截然不同。佛教传入中国后,经中国学者,各据己见,将其分为若干时,或若干类,使学佛研经人士,获有线索可寻,较易探讨了解,名为判教。判者:分别同异之象,教者:圣人度世 (1) 之言。自唐以来,判别教相者二十余家,今择其较为重要普及者,分述于下:

天台宗所判教相

天台宗 (2) 智者大师 (3),判释尊所说之法,为五时八教。五时是就时间的先后分出,即第一。华严时,第二、鹿苑时, 第三、方等时,第四、般若时,第五、法华盘时。(4) 八教是就法的性质分出,八教中又分为化法四教,和化仪四教,化法是教化众生的法门:即一、三藏教,二、通教,三、别教,四、圆教。(5) 化仪是教化众生的仪式:一、为上根顿说别教圆教的大法者,名顿教。二、对中下根渐次 ,自浅至深,次第而进者,名渐教。二、以不思议智慧神通之力,使听众各自领会,互不相知者,名秘密教。四、以不思议智慧神通之力,使听众闻解各异,证果不同,或闻小法得大果,或闻大法得小果者,名不定教。

华严宗所判教相

华严宗 (6) 将一切经教,判为五 (7),即一、在四部阿含经,及发智、婆娑论中,说灰心灭智的涅槃法者,名小乘教。二、在解深密经,及唯识论等,分别五性 (8),建立依他 (9) 的万法者,为相始教。在般若经,及三论 (10) 等,说诸法皆空,显无所得义者,为空始教,这两种教,皆不开示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之义,故仅能为大乘始教。三,在楞伽经、起信论等,说真如缘起 (11) 之理,示一切众生皆成佛道者,名大乘终教。四、对于顿根 (12) 众生,应机说法,不必定依言句理路,但以促使对方顿悟心性,如净名的无言 (13),世尊的拈花者 (14) 名顿教。五、在华严及法华经中,开圆融不思议的法门,会三乘于一佛乘者 (15),皆名圆教。

唯识宗所判教相

此宗在判教之前,先分顿悟与渐悟二机,若是顿机,无论闻有闻空,皆能消归第一义,而证中道,无前后次第可言,若是渐机,须先由方便法,渐次证入究竟法,如是则将佛说经教,判为三时:第一、凡外妄执五蕴为实我,起惑造业,沉沦生死,佛为破其妄执,乃于鹿野苑说阿含经,令小乘行人,悟我者不过是五蕴 (16) 十二处 (17),十八界 (18) 等法所假合,若加分析,则但有法而无我,是为我空法有论,属小乘有教。第二、二乘行人,初闻有教,虽解我空,尚执法有,佛为除彼等法执故,继说诸部般若经,显示一切法皆无自性,廓然大空,是为我法二空论,属大乘空教。第三、佛恐行人, 闻空教后,复起空执,谓真俗二谛 (19),性相皆空,如此则无法可修,无佛可成,落入断灭空。由是乃说解深密等经,演唯识三性 (20) 等教,开示境无识有,圆成实性,非是断灭,令悟入中道实相,是为境空心有论,属大乘中道教。

【注释】

(1) 言济度世间也。

(2) 隋智者大师所立,因居天台山,故即以山名其宗。此宗以法华经、涅槃经、大品般若经、大智度论等为主,明一心三观的妙理。

(3) 隋智颛大师的赐号。

(4) 详初级佛学教本第三课第二段。

(5) 详初级佛学教本第三课注十。

(6) 此宗依华严经立宗,故名华严宗。

(7) 亦名华严五教。

(8) 法相宗将一切众生的根机,分为五类,名五性。一、有可修成阿罗汉果的无漏种子者,名定性声闻。二、有可修成辟支佛的无漏种子者,名定性缘觉。三、有可修成佛果的无漏种子者,名不定性菩萨。四、兼有以上二种或三种的无漏种子,则将来所证之位,遇缘成熟,并不一定证何种果者,名不定性。五、并无以上三乘的无漏种子,但有可修成人天果的有漏种子者,名为无性。

(9) 是依他起性的简称,为三性之一。万法皆无自性,不能单独生起,须依靠众缘具备,然后乃生,名依他起性。

(10) 中观论简称中论,及百论,十二门论,合称三论。

(11) 一切事物,皆待缘生起,名为缘起。如来藏缘起,亦名真如缘起,言一切法皆依真如之体,因缘之用,而起生灭之相,若追溯其源:则真如不守自性,以一念无明,生起万法,故名真如缘起。

(12) 具顿悟的根机者,名顿根。

(13) 维摩诘译为净名。维摩诘所说经,不入二法门品中,诸菩萨对于不二法门,皆有言说,独维摩诘以默然无言,显不二法门体。

(14) 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载:梵天至灵山,以金色波罗花献佛,请佛说法,世尊拈花示众,并无所说,一时百万人天,皆不解其意, 独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佛因传与涅槃妙心,为禅宗的起源。

(15) 法华经中说:佛初以声闻、缘觉、菩萨的三乘法,教化众生,但最后皆教令成佛,会三乘于一佛乘,是名会三归一。

(16) 见初级教本第二十七课课文。

(17) 见中级第六课课文。

(18) 见中级第六课课文。

(19) 见中级第十八课注一注二。

(20) 唯识宗终于宇宙万法,立三性义,一、普遍计度一切法,然后颠倒迷执,认为或有或无者,名遍计所执性。二、万法皆依因缘而生起,名依他起性。三、诸法的本体,名为法性,亦曰真如,湛然常住,遍满十方,具有圆满成就真实之性,名圆成实性。此中遍计为妄有,依他为假有,圆成为实有。

【习题】

(一) 何谓判教?

(二) 「化法」及「化仪」各作何解释?化法四教是什么?化仪四教是什么?

(三) 秘密教及不定教,其性质怎样?

(四) 写出华严五教的名目。

(五) 解释法相宗的五性。

(六) 禅宗起源的故事是怎样?

(七) 唯识宗所笔判的三时教是什么?

(八) 何谓依他起性?

(九) 佛说大乘空教后,何故复说大乘中道教?

图书目录

第一课 修观对治淫欲 1/50 第二课 八念对治恐怖 2/50 第三课 戒杀放生文 明莲池大师作 3/50 第一、二、三课 综合指要 4/50 第四课 转轮圣王 5/50 第五课 三苦八苦 6/50 第六课 十八界 7/50 第四、五、六课 综合指要 8/50 第七课 经咒忏赞颂偈 9/50 第八课 读经录要(一) 杂阿含经 (1) 10/50 第九课 读经录要(二) 杂阿含经 (2) 11/50 第七、八、九课综合指要 12/50 第十课 八关斋戒 13/50 第十一课 称为佛菩萨名号 (一) 14/50 第十二课 称念佛菩萨名号 (二) 15/50 第十、十一、十二课综合指要 16/50 第十三课 小乘修道的过程 17/50 第十四课 大乘修道的过程 18/50 第十五课 释尊五时说法与十二部经 19/50 第十三、十四、十五综合指要 20/50 第十六课 四次结集 21/50 第十七课 大天五事与上座大众两部的分裂 22/50 第十八课 大众部的一再分派 23/50 第十六、十七、十八课综合指要 24/50 第十九课 上座部的一再分派 25/50 第二十课 印度佛法的三个时期 26/50 第二十一课 佛法初入中国及释道的比试 27/50 第十九、二十、二十一课综合指要 28/50 第二十二课 佛经的传译 (一) 29/50 第二十三课 佛经的传译 (二) 30/50 第廿二、廿三、廿四课综合指要 31/50 第二十五课 读经录要(一) 32/50 第二十六课 读经录要(二) 33/50 第二十七课 诸家的判教 (一) 34/50 第廿五、廿六、廿七课综合指要 35/50 第二十八课 诸家的判教 (二) 36/50 第二十九课 三武一宗的灭佛 (一) 37/50 第三十课 三武一宗的灭佛 (二) 38/50 第廿八、廿九、卅课综合指要 39/50 第三十一课 佛门分宗的理由 40/50 第三十二课 俱舍宗 (一) 41/50 第三十三课 俱舍宗 (二) 42/50 第卅一、卅二、卅三课综合指要 43/50 第三十四课 成实宗 (一) 44/50 第三十五课 成实宗(二) 45/50 第三十六课 读经录要 (一) 大般若波罗密多经 (1) 46/50 第卅四、卅五、卅六课综合指要 47/50 第三十七课 读经录要 (二) 大般若波罗密多经 (1) 48/50 第三十八课 读经录要 (三) 大般若波罗密多经 (1) 49/50 第卅七、卅八课 综合指要 50/50
上一章 书籍详情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