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佛学教本

作者: 方伦 分类: 佛学宝典

第十九课 上座部的一再分派

上座部自佛灭后,一向皆传承迦叶之教,并无违诤。在三藏中,以经为主要,其次才及于律论。直至三百年初,有迦多衍尼子者,首宏论藏,以经律为次,并造发智论 (1),说有为无为,一切诸法,皆有实体,但不信大天五事,由是另成一派,名说一切有部。其余上座部中,有改信大天五事者,致与众冲突,迁往雪山,改名雪山部,其后在一百年间,竟分出九部,连同此二部,共十一部,其教义有如下述:

一、雪山部

此部即上座部的后身,因迁住雪山,改名雪山部。其教义谓:我非实有,法为实有,与一切有部的见解,大略相同,对于大天五事,反予赞成,上座部原来的宗旨,已完全放弃。

二、说一切有部

梵语名萨婆多部,又因说时,每稽析其因,故名说因部。其教义略谓:我非实有,法为实有,过去未来,体亦实有。又谓:一切有者有二:一、法一切有,谓心 (2)、心所 (3)、色 (4)、不相应行 (5)、无为 (6)、五法。二、时一切有,谓过去、现在、未来、三时。

后即于此第三百年中,从说一切有部流出一部,名犊子部,次后又由犊子部流出四部,名法上部,贤胄部,正量部,密林山部,其教义如下述:

三、犊子部

此从部主之姓,故名犊子部。其教义略谓:我为实有,法亦实有。又谓:二种法,是解脱最上因:谓毗钵舍那 (7),奢摩他 (8)。又谓:若已生尽,证无生智,得名为佛。

四、法上部

此系取部主之名,法中之上,故名法上。

五、贤胄部

贤亦部主名,胄旨后裔,此众皆贤阿罗汉的后裔,故名贤胄。

六、正量部

量谓衡审刊定,自以为所立法义,正审无邪,故名正量。

七、密林山部

部主居于密林之山,故名密林山。

以上四部,其教义与其母部犊子部,大略相同,谓我为实有,法亦实有,仅因解释偈语的大同,遂致分裂。

八、化地部

即梵语弥沙塞部,部主系国王出家,以正法化所统地,故名化地。其教义略谓:我非实有,法的过去未来,亦非实有,惟现在法为实有。又说:一切行为,皆刹那灭,无有少法,能从前世转至后世。

九、法藏部

即梵语昙无德部,亦系部主的名称,名为法藏,又名法密。其教义略谓:法藏有五:一经、二律、三论、

四咒、五菩萨。对于我法二义,其观点与化地部同, 余义则多同于大众部。

十、饮光部

至佛灭三百年未,自说一切有部,复出一部,以部主的姓氏,名为饮光。其教义略谓:若法已断已遍知

则无,未断未遍知则有 (9)。业果已熟则无,未熟则有 (10),有诸行以过去为因,无诸行以未来为因 (11),余义多同化地法藏

两部。

十一部、经量部

佛灭四百年初,从说一切有部,复出一部,主张惟以经为正量,不依律论,凡所引据,以经为证,名为经量。其教义略谓:诸蕴有从前世转后世,故亦名说转部。又执有胜义补伽罗 (12),余义多同说一切有部。

上座部自佛灭第三百年初期,至第四百年初期,共分出十部,连同由本部改名的雪山部,则为十一部,其情形略如左表:

2.gif

【注释】

(1) 系阿毗达摩发智论的简称,二十卷,唐玄奘译,为说一切有部的根本论。

(2) 心法亦称心王,喻心如王,独尊而能率众之义;分为八种: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

(3) 为心所有法的简称,系附属于心王者,有五十一法。

(4) 色法即吾人依正二报所具之种种色质,合内五根,外五尘,及法处所摄色,共十一法。

(5) 不相应行法者:谓非如心王心所之无形,亦不如色法之有形,与这三法皆不相应,而是宇宙万有变化的幻象,故名不相应行法,有二十四法。

(6) 无为法,谓无生灭变化之可得,而寂然常住之法,有六法。

(7) 译为观,谓观察或观见事理也。

(8) 译为止,谓于染净等境,心不念著也。

(9) 断即不染著之意, 大体谓:若不染著于法,而且已遍知法相属空假义,则法成为空无,此就圣者说。否则法即属于有,此就凡夫说。

(10) 意谓:业果已熟,则种子化为现行而消灭,所以还无,若未熟则存在,所以为有。

(11) 有诸行,指诸现行法,是皆以过去为因,所以得现在之果,无诸行,指现在尚未生之起之法,其因果皆在未来。

(12) 补特伽罗,旧译为人或众生,新译为数取趣,谓数数往来于诸趣也。胜义补特伽罗,谓即众生中,具有胜义谛。

【习题】

(一) 一、上座部共分出几部?写出由上座部改名,反其所分出各部的部名。

(二) 解释:一、心所法。二、不相应行法。三、无为法。

(三) 解释:一、毗钵舍那。二、奢摩他。三、胜义补特伽罗。

(四) 「若法已断已遍知则无,未断未遍知则有。」作何解释?

(五) 将上座部所分裂的各派,列成一表。

图书目录

第一课 修观对治淫欲 1/50 第二课 八念对治恐怖 2/50 第三课 戒杀放生文 明莲池大师作 3/50 第一、二、三课 综合指要 4/50 第四课 转轮圣王 5/50 第五课 三苦八苦 6/50 第六课 十八界 7/50 第四、五、六课 综合指要 8/50 第七课 经咒忏赞颂偈 9/50 第八课 读经录要(一) 杂阿含经 (1) 10/50 第九课 读经录要(二) 杂阿含经 (2) 11/50 第七、八、九课综合指要 12/50 第十课 八关斋戒 13/50 第十一课 称为佛菩萨名号 (一) 14/50 第十二课 称念佛菩萨名号 (二) 15/50 第十、十一、十二课综合指要 16/50 第十三课 小乘修道的过程 17/50 第十四课 大乘修道的过程 18/50 第十五课 释尊五时说法与十二部经 19/50 第十三、十四、十五综合指要 20/50 第十六课 四次结集 21/50 第十七课 大天五事与上座大众两部的分裂 22/50 第十八课 大众部的一再分派 23/50 第十六、十七、十八课综合指要 24/50 第十九课 上座部的一再分派 25/50 第二十课 印度佛法的三个时期 26/50 第二十一课 佛法初入中国及释道的比试 27/50 第十九、二十、二十一课综合指要 28/50 第二十二课 佛经的传译 (一) 29/50 第二十三课 佛经的传译 (二) 30/50 第廿二、廿三、廿四课综合指要 31/50 第二十五课 读经录要(一) 32/50 第二十六课 读经录要(二) 33/50 第二十七课 诸家的判教 (一) 34/50 第廿五、廿六、廿七课综合指要 35/50 第二十八课 诸家的判教 (二) 36/50 第二十九课 三武一宗的灭佛 (一) 37/50 第三十课 三武一宗的灭佛 (二) 38/50 第廿八、廿九、卅课综合指要 39/50 第三十一课 佛门分宗的理由 40/50 第三十二课 俱舍宗 (一) 41/50 第三十三课 俱舍宗 (二) 42/50 第卅一、卅二、卅三课综合指要 43/50 第三十四课 成实宗 (一) 44/50 第三十五课 成实宗(二) 45/50 第三十六课 读经录要 (一) 大般若波罗密多经 (1) 46/50 第卅四、卅五、卅六课综合指要 47/50 第三十七课 读经录要 (二) 大般若波罗密多经 (1) 48/50 第三十八课 读经录要 (三) 大般若波罗密多经 (1) 49/50 第卅七、卅八课 综合指要 50/50
上一章 书籍详情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