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佛学教本

作者: 方伦 分类: 佛学宝典

第卅六课 总说

释尊应种种机,说种种法,故有大小,权实、渐顿、真俗、偏圆、空有等的不同,此皆应病予药。行者但于诸法中,择其适合于我之根机个性者,勤而行之,自能收效。倘若不解此意,而大小互轻。权实互非,渐顿互谤,真俗互许,偏圆互执,空有互争,则醍醐 (1)成毒药矣。

在经论中,因众生多执有,故般若三论,特说空义,以破其迷执。后来学者,因受了说空的影响,以空为究竟义,陷于偏空,由是瑜珈唯识,乃说妙有,以为补救。在宗派中,禅宗是一法不立,连佛都没有著落何论处;何论其他;然而净土三经中,说弥陀行愿,极乐庄严处,却极其详尽,禅净二宗,其立场不同,所以其所标榜之法亦不同。有智慧的行人,自能优游于两宗之间,融会而贯通之,而各得其益,惟有浅见之流,才坚据一义,以抨击他人。

学者若不了解:禅门扫除踪迹,直显真心的深意,而但学丹霞烧佛 (2),德山云门,呵佛骂祖 (3) 的举动,则会购成出佛身血,及毁谤三宝的罪愆,纵使千佛涅槃 (4),果报尚在无间地狱中受苦。这就是不悟古人宗旨,而但效法其补偏救弊的过激行动,所招致的恶果。

说到律:它是修持途径上的重要因素,善见律 (5) 中说:「毗尼 (6) 藏者,是佛法寿,毗尼若住,佛法亦住。」所以不管那一宗,不管出家或是在家,对戒律,都要一样的尊重。佛门如果无戒律,则一切行人,不特身份不分明,而且也无从维持秩序。尤其生善去恶,是要借重戒律,才会生效,因此律是各宗所普遍遵守的,不但律宗。

至于教呢?它是转凡成圣的法宝,佛门一切宗旨法则,都包含在里面,因为有了这经律论三藏,二千数百年来,就不知度了多少人?严格说起来:懂得教义的信,才是正信,而不是迷信;懂得教义的修,才是真修,而不是盲修。行者在三大阿僧祗劫中,经过三贤十圣,一步步都要解行并运,以解导行,以行证解,然后才至走入歧途,教义的重要性,可以想见。

若是自度,则须选择下手易面功效高,既有自力,复具他力之法,勤而行之,即生便可成办。若兼度他,则非深入教理不可。古人说法,仅一字之差,尚且五百世堕野狐身 (7),倘若信口开合 (8),离经叛教,则当入拔舌犁泥 (9),既是佛门弟子,多少总有向人说法的机会,所以对于教理,不能不稍为涉猎 (10),以免开口便错,断人慧命。

举要说起来:敬三宝,守戒律,研经论,念佛号,这都是学道的重要基本,不论如何造次颠沛 (11),都放松不得;若是行有余力,则学禅学密,亦无不可。当知法法门门。皆是从如来觉源心海中流出,亦是一切众生,自性中所本有。我所行者,他人未必能行,他人所行者,我亦未必能行,所以如来才说种种教,以接种种机,若执一而谤其余,则罪过无量。

诸佛甚深微妙法,我今次第随顺说,愿同一切见闻人,命尽即生极乐国。

【注释】

 (1)

 食品名,自牛乳制炼而成,味中第一,亦可作药医病,涅槃经中,以喻佛性。

 (2)

 邓州丹霞山天然禅师,曾到洛东慧林寺,因天寒,遂取殿中木佛,烧之取暖,院主见之呵曰:为何烧我木佛?师以杖拨灰曰:吾烧取舍利。院主说:木佛安有舍利?师曰:既无舍利,再取两尊烧之。院主遂悟自。这是破除世人执外间土木偶像为佛,不见自性佛之弊。

 (3)

 唐朝州德山院,宣铿禅师,一日上堂云:「我这里,佛也无,法也无,达摩是个老臊胡,十地菩萨是担粪汉,等妙觉是破戒凡夫,菩提涅槃是系驴橛,十二分教是点鬼薄,拭疮纸,佛是老胡屎橛。」又僧问韶州云门山文偃禅师:如何是佛?云答:「乾屎橛」。他曾说过:「释迦初生,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目顾四方云:天下天上,惟我独尊,老僧当时若见,一捧打杀与狗子吃,贵图天下太平。」这都是提醒世人:凡有相者,皆是虚妄,纵是经典佛像,或圣或贤,既落形迹,皆属生灭,并不是真常如实之道。

 (4)

 现在的住中劫,名为贤劫,在此中劫的二十小劫中,应出一千佛,是为贤劫千佛,本师释迦牟尼佛,是其中的第四尊。

 (5)

 善见律毗婆娑的简称,为小乘律部五论之一,系广释四分律者,共十八卷,萧齐僧伽跋陀罗译。

 (6)  旧译为毗尼,新译为毗奈耶,即律藏的梵胎,义为治或戒律。 

 (7)  有一老人,在百丈禅师处听法,谓百丈曰:昔我住此山,有人问:「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遂对曰 :「不落因果」,以此错误,五百世堕野狐身,请和尚为我下一转语,师曰:你但问,老人便问,师曰:「不昧因果」老人大悟曰:今已脱野狐身,在山后,乞依亡僧例焚化。

 (8)

 言将口任意开合,捏造言语也,后遂通作信口开河,因合与河,音相近也。

 (9)

 梵话泥犁,译为地狱,作口业之恶者,当堕拔舌地狱,从口中拔出其舌,以铁钉张之,如张牛皮。

 (10)  略学而未专精,名为涉猎。 

 (11)

 造次是急遽苟且之时,颠沛是倾覆流离之际,论语:「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习题】

 (一) 般若三论,为何说空?瑜伽唯识为何说有?

 (二) 丹霞烧佛,是什么作用?德山云门,呵佛骂祖,是什么作用?

 (三) 何以律为要各宗所普遍遵守?

 (四) 行者三大阿僧祗劫中,何故要解行迸进?

 (五) 学道的重要基本有那几项?

图书目录

第一课、律宗(一) 1/48 第二课、律宗(二) 2/48 第三课、律宗(三) 3/48 第一、二、三课综合指要 4/48 第四课 华严宗(一) 5/48 第五课、华严宗(二) 6/48 第六课、华严宗(三) 7/48 第四、五、六课综合指要 8/48 第七课、华严宗(四) 9/48 第八课、天台宗(一) 10/48 第九课、天台宗(二) 11/48 第七、八、九课综合指要 12/48 第十课、天台宗(三) 13/48 第十一课、天台宗(四) 14/48 第十二课、三论宗(一) 15/48 第十、十一、十二课综合指要 16/48 第十三课、三论宗(二) 17/48 第十四课、法相宗(一) 18/48 第十五课、法相宗(二) 19/48 第十三、十四、十五课综合指要 20/48 第十六课、法相宗(三) 21/48 第十七课、法相宗(四) 22/48 第十八课、法相宗(五) 23/48 第十六、十七、十八课 综合指要 24/48 第十九课 法相宗(六) 25/48 第二十课 读经录要(一) 26/48 第二十一课、读经录要(二) 27/48 第十九、二十、廿一课综合指要 28/48 第廿二课、读经录要(三) 29/48 第廿三课 真言宗 (一) 30/48 第廿四课 真言宗 (二) 31/48 第廿二、廿三、廿四课 综合指要 32/48 第廿五课 真言宗 (三) 33/48 第廿六课 真言宗 (四) 34/48 第廿七课 禅宗 (一) 35/48 第廿五、廿六、廿七课 综合指要 36/48 第廿八课 禅宗 (二) 37/48 第廿九课 禅宗 (三) 38/48 第三十课 净土宗 (一) 39/48 第廿八、廿九、三十课 综合指要 40/48 第卅一课 净土宗 (二) 41/48 第卅二课 净土宗 (三) 42/48 第卅三课 净土宗 (四) 43/48 第卅一、卅二、卅三课 综合指要 44/48 第卅四课 净土宗 (五) 45/48 第卅五课 净土宗 (六) 46/48 第卅六课 总说 47/48 第卅四、卅五、卅六课 综合指要 48/48
上一章 书籍详情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