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佛学教本

作者: 方伦 分类: 佛学宝典

第卅二课 净土宗 (三)

七、弥陀第十八十九二十愿

阿弥陀佛行菩萨道时,曾发四十八愿,其中第十八愿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1),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2)。」这是说:称其名号,虽只十念,亦能往生。第十九愿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这是说:凡发愿欲生其国者,临终必来接引往住。第二十愿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众德本,至心回向 (3),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这是说:凡作善事之后,若将功德,回向求生极乐国,必得往生。四十八愿中的每一愿,都是与念佛人,有重大关系的,其中尤其这三愿,是最关紧要,而且最为实惠。可知:凡是念佛名号者,或发愿往生者,或修功德回向者,皆是万人修万人去,决不落空。此所以:修净土法是至捷且隐,其余各愿,俱详无量寿经中。

八、净土三资粮

旅客远行,必备资粮,资者物资或资助,粮者粮食,修净土法,是要具备信、愿、行、三种资粮。能信然后才会生愿,既愿然后才能启行,所以这三事是有其联带关系,尤其信居于首位,最属重要,有了信才有愿行。信者:要信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信有西方极乐国,信念佛必得往生,信自力兼他力,可以万修万成,信临终佛必来接引,这些都是必需深信的,乃至一切经论中,所说极乐界事迹,亦当深信,信之愈坚,则功效愈大,若生疑心,是自破其法。心既坚信,必然愿生其处,必然愿意念佛,必然发往生彼国愿,必然会修诸功德,加以回向,这些都是属于愿行,所以信愿行是一贯的,有信自然有愿行。

九、三种念佛方法

修净土法,以念佛为基本,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母忆子,而子不忆母,则母子能否相见,尚不可知。倘若双方互忆,则母子世世生生,皆得团聚,所以众生忆佛、念佛,现在未来,必定见佛。(4) 念有三种:一是称名念佛,即口念弥陀名号。二是观想念佛,此复有二种:观想佛的塑画像,名观像念,观想佛的三十二相及功德,名观相念。三是实相念佛,即谛观诸法实相,此实相即佛法身。在上述三种念佛法中,观想过于微细,且若无善巧方便,终不得成,故并非人人皆能,实相极其深玄,若非利根上智,则无办法,故亦非人人皆能。所以此二法,古来就很少有人提倡,也很少有人修习,惟有称名念,最易下手,而且三根普被,万修万成,故最为普及。

十、五正行五念门四修

在净土法门中,有所谓五正行、五念门、及四修之法,兹分述于下:

五正行 凡兼修他法者,名为杂行,若专修下列五法,则名正行。一、专读诵净土三经,名读诵正行,二、专观想极乐国庄严,名观察正行,三、专礼拜阿弥 陀佛,名礼拜正行,四、专称念弥陀名号,名称名正行,五、专赞叹供养阿弥 陀佛,名赞叹供养正行。

五念门 往生论中,立五念门,一、身业礼拜阿弥 陀佛,属礼拜门,二、口业执持彼佛名号,赞叹彼佛相好功德,属赞叹门,三、一心发愿,愿生其国,属作愿门,四、观察彼佛菩萨,及依正 (5) 庄严,属观察门,五、回向一切苦恼众生,令得毕竟解脱,名回向门。

四修 四修者,即一、至心恭敬礼念彼佛及圣众,无有懈退,名恭敬修,亦名尊重修。二、福德及智慧二种资粮,具修而无缺少,名无余修。三、勇猛精进,无有间断,名无间修。四、自初发心开始,以毕命为期,名长时修。

【注释】

 (1)

 此有两种解释,一、称南无阿弥陀佛十声,名为十念。二、尽十口气念,名为十念。凡念佛不拘声数,但以尽一口出气为度,出气已尽,势须再吸入一口气,方能再念时,名一口气,如是十次,名十口气。

 (2)

 佛得无上正等正觉,然后成佛,简称为正不取正就是不成佛之义。

 (3)

 愿将所修功德,供养弥陀,庄严佛国,使寿终时,能生其处工具书不愿在三界内, 享受有漏的福乐者,名为回向。

 (4)

 此一段文义,皆详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章。

 (5)

 心身名为正报,环境及器物,所以寄 托培育此心身者,名为依报,简称依正。

【习题】

 (一) 十念必生极乐国,是阿弥陀佛的第几愿? 试将愿文录出。

 (二) 净土三资粮是什么?

 (三) 一、念佛有三种,是那三种?二、除称名念佛法外,其余两种,何以非人人皆能?

 (四) 何谓五正行?试加以解释。

 (五) 写出五念门的名目。

 (六) 何谓恭敬修?无余修?无间修?长时修?

 (七) 试用两说,解释「十念」。

 (八) 「回向」是什么意思?

图书目录

第一课、律宗(一) 1/48 第二课、律宗(二) 2/48 第三课、律宗(三) 3/48 第一、二、三课综合指要 4/48 第四课 华严宗(一) 5/48 第五课、华严宗(二) 6/48 第六课、华严宗(三) 7/48 第四、五、六课综合指要 8/48 第七课、华严宗(四) 9/48 第八课、天台宗(一) 10/48 第九课、天台宗(二) 11/48 第七、八、九课综合指要 12/48 第十课、天台宗(三) 13/48 第十一课、天台宗(四) 14/48 第十二课、三论宗(一) 15/48 第十、十一、十二课综合指要 16/48 第十三课、三论宗(二) 17/48 第十四课、法相宗(一) 18/48 第十五课、法相宗(二) 19/48 第十三、十四、十五课综合指要 20/48 第十六课、法相宗(三) 21/48 第十七课、法相宗(四) 22/48 第十八课、法相宗(五) 23/48 第十六、十七、十八课 综合指要 24/48 第十九课 法相宗(六) 25/48 第二十课 读经录要(一) 26/48 第二十一课、读经录要(二) 27/48 第十九、二十、廿一课综合指要 28/48 第廿二课、读经录要(三) 29/48 第廿三课 真言宗 (一) 30/48 第廿四课 真言宗 (二) 31/48 第廿二、廿三、廿四课 综合指要 32/48 第廿五课 真言宗 (三) 33/48 第廿六课 真言宗 (四) 34/48 第廿七课 禅宗 (一) 35/48 第廿五、廿六、廿七课 综合指要 36/48 第廿八课 禅宗 (二) 37/48 第廿九课 禅宗 (三) 38/48 第三十课 净土宗 (一) 39/48 第廿八、廿九、三十课 综合指要 40/48 第卅一课 净土宗 (二) 41/48 第卅二课 净土宗 (三) 42/48 第卅三课 净土宗 (四) 43/48 第卅一、卅二、卅三课 综合指要 44/48 第卅四课 净土宗 (五) 45/48 第卅五课 净土宗 (六) 46/48 第卅六课 总说 47/48 第卅四、卅五、卅六课 综合指要 48/48
上一章 书籍详情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