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佛学教本

作者: 方伦 分类: 佛学宝典

第卅一课 净土宗 (二)

五、极乐国缘起及其概况

往昔有佛,号世自在王如来,时有国王,闻法发心 (1),弃王位而作比丘,名曰法藏,请佛为说者佛净土,庄严胜妙之行。于是佛为之广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国土,并现与之,令其得见。法藏闻见已,把诸佛净土,作为范畴,以意摄取 (2) 清净世界,满五大劫,乃得成就。成就后,再到佛前,发四十八度生大愿,每发一愿后皆说:若不实现,誓不成佛。现法藏比丘,成佛以来,已有十劫,佛号阿弥陀 (3),国土名极乐,在吾人之西,这便是极乐国缘起,也是念佛修净土人,所追求的对像。

极乐国又名安养,国中无女人及三恶道,人皆金色,从莲花化生,具三十二相 (4),有六神通 (5),道德高远,寿命无量无边劫,终其身直至成佛,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无有诸苦,但受诸乐。又其国平坦,七宝 (6) 为地,所有行树、栏棰、宫室、楼阁、阶道、幢旗、帷帐、罗网、池塘等,皆众宝所成。池水具八功德 (7),产杂色莲花,大如车轮,香气馥郁,为行者坐台。其国人民,入水嬉浴已,坐莲花上,有诸天花,缤纷而下,微风吹动诸宝罗网,及诸宝树,皆发乐音,宣说妙法,闻其音者,心开意解,得大自在。

国中处处,皆有花台,上坐阿弥陀佛,及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诸行人,说微妙法。又有奇妙杂色之乌,为佛所化,呜声和雅,演畅佛法,闻之使人生敬念三宝之心。此不过姑就二经中,摘述其大概,然三经所说,亦不过亿万分之一,若广说者,穷劫不尽。

六、三辈九严生因

行者欲生极乐国,除念佛外,还须随缘修各种善业,回向求生,以资助之。观无量寿经中说:「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行者对于上列诸法,当随缘修习,以符事理。

经中又说:生彼国者,随其智慧及功德深浅,分为上中下三辈,此三辈中,每一辈皆分三等,共成九品。上品上生者:生前须发至诚心,深心,(8) 回向发愿心,还要慈心不杀,具诸戒行,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修行六念 (9),回向愿生彼国,命终即得往生。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善解义趣,但于第一义 (10),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彼国,命终即得往生。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彼国,命终即得往生。中品上生者:受持五戒,持八戒斋 (11),修行诸戒,不造五逆 (12),无众过患,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彼国,命终即得往生。中品中生者:一日一夜,持八戒斋,或一日一夜,持沙弥戒,或一日一夜,持俱足戒,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彼国,命终即得往生。中品下生者:孝养父母,行世仁慈,命终遇善知识,为说极乐国乐事,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愿,闻已命终,即得往生。下品上生者:生时虽不谤方等经典,而多造恶业,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闻已除灭千劫重罪,智者复教合掌,念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生死之罪,命终即得往生。下品中生者:生时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偷僧祗物 (13),盗现前僧物 (14),不净说法 (15),无有惭愧,死后应堕地狱,命欲终时,狱火煎迫,遇善知识,赞说弥陀十力 (16) 威德,光明神力,亦赞戒定慧脱解脱知见 (17),闻已除八十亿劫重罪,狱火化为清风,吹诸天花,花上化佛来迎,命终即得往生。下品下生者:生时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应堕地狱,临终遇善知识,说法教令念佛,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念念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即得往生。关于三辈九品往生情状,观经言之甚详。

【注释】

 (1)

 发愿求无上菩提的心,简称为发心。

 (2)

 摄物而取之,名为摄取,指以意识思惟创造的行为。

 (3)

 阿为无,弥陀为量,此佛光明无量,寿命无量,慈悲、尊严、神通、相好等皆无量,故号无量,或单取寿命无量义,而称之为无量寿佛。

 (4)

 亦名三十二大人相,一足安平,二足千辐轮,三手指纤长,四手足柔软,五手足缦网,六足跟圆满,七足跌高好,八如鹿王,九手长过膝,十马阴藏,十一身纵广,十二毛孔青色,十三身毛上靡,十四身金色,十五常光一丈,十六皮肤细滑,十七七处平满,十八两腋满,十九身如师子,二十身 端直,二十一肩圆满,二十二口四十齿,二十三齿白齐密,二十四四牙白净,二十五颊车如师子,二十六咽中津液得上味,二十七广长舌,二十八梵音清远,二十九眼色绀青,三十睫如牛王,三十一眉间白毫,三十二顶成肉髻。

 (5)

 三乘圣者,所得的神通有六,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

 (6)

 般若经以金、银、留璃、珊瑚、琥珀、砗磲、码瑙、为七宝、为七宝。法华经以金、银、留璃、砗磲、码瑙、真珠、玫瑰、为七宝。阿弥陀经以金、银、留璃、玻利、砗磲、赤珠、码瑙、为七宝。

 (7)

 见中级第卅八课注四。

 (8)

 求法之心深重,名为深心。又深信佛的本愿,毫不怀疑,名为深心。

 (9)

 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天念施舍,名为六念,参看中级教本第二课课文。

 (10)

 究竟的真理,属于最上,称为第一义。

 (11)

 即八关斋戒,参看中级教本第十课课文。

 (12)

 详中级教本第七课注十五。

 (13)

 僧祗译曰众,即比丘比丘尼之大众也,此大众共有之物,名僧祗物。

 (14)

 属于一结界中,现在众僧之物,即现前僧个个供养之衣食等,名现前僧物。

 (15)

 又名邪命说法,不论说正法或邪法,其心邪,皆名不净说法。凡一、别有企图,说虚妄语,令他生信。二、不说

佛法,徒说世事。三、饮酒食五辛,犯正淫或邪淫后,即著法衣入佛堂说法,触秽三宝。四、诽谤有德人,而自称赞。五、不悟一乘真实法,致使所说滞于权教有相之法。六、贪利养故而说。七、欲胜他人故而说。八、所说与经义相违。凡此种种,皆名不净说法。

 (16)

 详初级教本第十四课注十一。

 (17)

 详中级教本卅课注三十一。

【习题】

 (一) 法藏比丘成佛后,是何名号?成佛距今,有若干劫?国土何名?位于吾人世界的何方? 

 (二) 说出极乐国人民:肤色、相貌、智能、寿命、生活等的大略情状。

 (三) 略说极乐国庄严,人民嬉乐的情景。

 (四) 何谓三福?六神通? 

 (五) 一、上中下三辈,是根据什么分出的?二、所谓九品者,是何名目?

图书目录

第一课、律宗(一) 1/48 第二课、律宗(二) 2/48 第三课、律宗(三) 3/48 第一、二、三课综合指要 4/48 第四课 华严宗(一) 5/48 第五课、华严宗(二) 6/48 第六课、华严宗(三) 7/48 第四、五、六课综合指要 8/48 第七课、华严宗(四) 9/48 第八课、天台宗(一) 10/48 第九课、天台宗(二) 11/48 第七、八、九课综合指要 12/48 第十课、天台宗(三) 13/48 第十一课、天台宗(四) 14/48 第十二课、三论宗(一) 15/48 第十、十一、十二课综合指要 16/48 第十三课、三论宗(二) 17/48 第十四课、法相宗(一) 18/48 第十五课、法相宗(二) 19/48 第十三、十四、十五课综合指要 20/48 第十六课、法相宗(三) 21/48 第十七课、法相宗(四) 22/48 第十八课、法相宗(五) 23/48 第十六、十七、十八课 综合指要 24/48 第十九课 法相宗(六) 25/48 第二十课 读经录要(一) 26/48 第二十一课、读经录要(二) 27/48 第十九、二十、廿一课综合指要 28/48 第廿二课、读经录要(三) 29/48 第廿三课 真言宗 (一) 30/48 第廿四课 真言宗 (二) 31/48 第廿二、廿三、廿四课 综合指要 32/48 第廿五课 真言宗 (三) 33/48 第廿六课 真言宗 (四) 34/48 第廿七课 禅宗 (一) 35/48 第廿五、廿六、廿七课 综合指要 36/48 第廿八课 禅宗 (二) 37/48 第廿九课 禅宗 (三) 38/48 第三十课 净土宗 (一) 39/48 第廿八、廿九、三十课 综合指要 40/48 第卅一课 净土宗 (二) 41/48 第卅二课 净土宗 (三) 42/48 第卅三课 净土宗 (四) 43/48 第卅一、卅二、卅三课 综合指要 44/48 第卅四课 净土宗 (五) 45/48 第卅五课 净土宗 (六) 46/48 第卅六课 总说 47/48 第卅四、卅五、卅六课 综合指要 48/48
上一章 书籍详情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