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佛学教本

作者: 方伦 分类: 佛学宝典

第廿九课 禅宗 (三)

佛祖语录摘要

释迦牟尼佛

有梵志,两手各托一株花献佛,佛命放下,梵志放下右手一株花,佛又命放下,梵志复放左手一株花,佛再命放下,梵志说:吾今两手俱空,更放下个什么?佛说:汝当放舍外六尘、内六根、中六识、到无可舍处,便是汝放身命处,梵志于言下悟无生忍。

念佛者离诸想,诸想不生,心无分别,无名字,无障碍,无欲无得,不起觉观 (1)。何以故?舍利弗!随所念,起一切诸想,皆是邪见。舍利弗!随无所有,无觉无观,无生无灭,通达是者,名为念佛。如是念中,无贪无著,无逆无顺,无名无想,舍利弗!无想无语,乃名念佛 (2)。

四祖道信

四祖对法融禅师 (3) 说: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一切戒门定门慧门,神通变化,悉自具足,不离汝心。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虚旷,绝思绝虑,如是之法,汝今已得,更无阙少,与佛何殊? 更无别法。汝但任心自在, 莫作观行,亦莫澄心,莫起贪镇,莫怀愁虑,荡荡无碍,任意纵横。不作诸善,不作诸恶,行住坐卧,触目遇缘,总是佛之妙用,快乐无忧,故名为佛。

马祖道一禅师

夫求法者,应无所求,心外无别佛,佛外无别心,不取善,不舍恶,净秽两边,俱不依估,达罪性空,念念不可得,无自性故。故三界唯心,森罗万像,一法之所印。

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趣向,皆是污染。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何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圣。故经云:非凡夫行,非圣贤行,是菩萨行。只如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道即法界,乃至河沙妙用,不出法界,若不然者,云何言心地法门?云何言无尽灯?一切法皆是心法,一切名皆是心名,万法皆从心生,心为万法之根本。

石头希迁禅师 (5)

吾之法门,先佛传授,不论禅定精进,不论禅定精进,惟达佛之知见,即心即佛,心佛众生,菩提烦恼,名异体一。当知自己心灵,体离断常,性非垢净,湛然圆满,凡圣齐同,应用无方,离心意识。三界六道,惟自心现,水月镜像,岂有生灭,若能知之,无所不备。

黄檗希运禅师 (6)

惟此一心即是佛,佛与众生, 更无别异。世人著相外求,求之转失,使佛觅佛,将心捉心,穷劫尽形,终不能得,但得息念忘虑,佛自现前。

凡夫多为境碍心,事碍理,常欲逃境以安心,摒事以存理。不知乃是心碍境,理碍事,但令心空境自空,理寂事自寂,勿倒用心也。

一切诸法,乃至六道,皆由心造。如今但无无心,顿息诸缘,莫生妄想分别,无人无我,无贪镇憎爱,但除却如许妄想,性自本来清净,即是修行菩提。若不会此意,纵你广学,勤苦修行,木食草衣,不识自心,皆名邪行,尽作天魔外道,水陆诸神,如此修行,当复何益?

如今但一切时中,行住坐卧,皆学无心,亦无分别,亦无依倚,亦无住著,终日任运腾腾 (7),与疑人相似,世人尽不识你,你亦不用教人识不识。心如顽石头,都无缝罅,一切法透你心不入,兀然无著,如此始有少分相应,透得三界境过,名为佛出席。

【注释】

 (1)

 见第二十一课注四。

 (2)

 见佛藏经。

 (3)

 法融禅师润州韦氏子,年十九投茅山落发,后入牛头山,栖于石室,遇四祖道信,发明心要,付与顿教法门,遂成旁系,数传而绝。

 (4)

 江西道一禅师,姓马氏,俗称马祖,于罗汉寺出 家,习定于衡山,遇怀让发明大事,密授心印,四方学者,云集座下,寂年八十。

 (5)

 南岳石头希迁禅师,瑞州陈氏子,得法于青原禅师,唐天宝初,至衡山南寺,寺东有石状如屋,乃结庵其上,时号石头和尚。

 (6)

 师闽人,于黄檗山出家,后在丈处悟旨,居洪州大安寺,法席甚盛,寂谥际禅师。

 (7)

 随物随事,任法之自然运动,不加人的造作,名为任运。腾腾是慧照分明,心不走失之意。行者虽终日待人处,而真心现在,不随境流转,名为任运腾腾,腾腾 作运。

【习题】

 (一) 佛教梵志,放舍些什么?

 (二) 佛告舍利弗,何者是邪见?通达何法,名为念佛?

 (三) 四祖对法融禅师,说过什么话?

 (四) 马祖对于「污染」和「平常心」,如何说示?

 (五) 据黄檗禅师的见地,如何始有少分相应?如何名为佛出席?

 (六) 「任运腾腾」作何解释?

图书目录

第一课、律宗(一) 1/48 第二课、律宗(二) 2/48 第三课、律宗(三) 3/48 第一、二、三课综合指要 4/48 第四课 华严宗(一) 5/48 第五课、华严宗(二) 6/48 第六课、华严宗(三) 7/48 第四、五、六课综合指要 8/48 第七课、华严宗(四) 9/48 第八课、天台宗(一) 10/48 第九课、天台宗(二) 11/48 第七、八、九课综合指要 12/48 第十课、天台宗(三) 13/48 第十一课、天台宗(四) 14/48 第十二课、三论宗(一) 15/48 第十、十一、十二课综合指要 16/48 第十三课、三论宗(二) 17/48 第十四课、法相宗(一) 18/48 第十五课、法相宗(二) 19/48 第十三、十四、十五课综合指要 20/48 第十六课、法相宗(三) 21/48 第十七课、法相宗(四) 22/48 第十八课、法相宗(五) 23/48 第十六、十七、十八课 综合指要 24/48 第十九课 法相宗(六) 25/48 第二十课 读经录要(一) 26/48 第二十一课、读经录要(二) 27/48 第十九、二十、廿一课综合指要 28/48 第廿二课、读经录要(三) 29/48 第廿三课 真言宗 (一) 30/48 第廿四课 真言宗 (二) 31/48 第廿二、廿三、廿四课 综合指要 32/48 第廿五课 真言宗 (三) 33/48 第廿六课 真言宗 (四) 34/48 第廿七课 禅宗 (一) 35/48 第廿五、廿六、廿七课 综合指要 36/48 第廿八课 禅宗 (二) 37/48 第廿九课 禅宗 (三) 38/48 第三十课 净土宗 (一) 39/48 第廿八、廿九、三十课 综合指要 40/48 第卅一课 净土宗 (二) 41/48 第卅二课 净土宗 (三) 42/48 第卅三课 净土宗 (四) 43/48 第卅一、卅二、卅三课 综合指要 44/48 第卅四课 净土宗 (五) 45/48 第卅五课 净土宗 (六) 46/48 第卅六课 总说 47/48 第卅四、卅五、卅六课 综合指要 48/48
上一章 书籍详情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