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佛学教本

作者: 方伦 分类: 佛学宝典

第十三课、三论宗(二)

四、二谛

此宗立谛,以诠一切的言教,二谛者:一为真谛,二为俗谛 (1)。真谛指中道实相的理体,泯一切法,故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经论中,若说无修无证,无智无得,离性离相,无所有,毕竟空,这都是顺真谛而说。俗过于指森罗万像的作用,立一切法,故圣凡大小等,差别历然。经论中,若说四谛、十二因缘、六度、善当行、恶当止,如是因,如是果,有涅槃可趣,有佛道可成,这都是顺俗谛而说。若无真谛,则陷于有为,与自性寂灭之理不合,在法义上,显然有不究竟处,所以不坏假名,而说实相。若无俗谛,则陷于断灭,与方便生之度旨又不合,在施设上,显然有不圆满处,所以不动真际,而建诸法。基于上述理由,本宗乃立二谛,以包括如来言教,如中论偈说:「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是也。于此可知:二谛必相资为用,偏于真,或偏于俗,皆不可也。

五、八不中道

破邪显正,既是本宗纲领,但诸邪妄,无量无数,其见解皆不合中道,概括言之,不出八类,即生、灭、断、常、一、异、来、去是也。惟是真如理体,皆离此八边,本宗因之立八不法门,如中论说:「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 (2),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这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即所谓八不中道也。惟是,真体离言绝相,凡有所立,皆不契中,所以若就广义言之,当破者实不止八类,不论任何执著,皆名为邪,皆在当破之列,不但执生执灭,执常执断等也。

六、依俗过于立五十二行证位

本宗是依诸部般若经中的「无所得」「缘起性空」(3)而成一宗,故不立一法,有无俱破,直显缘起中道(4)。这无得正观,就是根本智 (5),亲证二空真如 (6),能所双亡 (7) 的境界,虽然如此,但是,本宗论成佛之义,却有真俗二种的说法,就真谛言之,一切有情,本来是佛,无迷无悟,湛然寂灭。舍此之外,若说别有佛道可成者,即是头上安头 (8),成为戏论。但若就俗谛言之,则迷之与悟,截然不同,众生由迷至悟,仍然须修行,而后证果,乃至证得无上正觉,须经五一二位,不能躐等,今将行证程序,列表于下:  

131.gif

七、正破四执

依于上述诸义故,可知本宗对于外道邪见,则用八不正观破之,对于毗昙执有,则用缘起性空破之,对于成实执空,则用二藏三*轮,及俗谛五十二位破之,对于大乘行者有所得见,则用无所得破之,使其悉归中道,这便是破邪显正,应病予药的大作用。

【注释】

(1) 详中级第十八课注一、二。

(2) 见初级第三十六课注六。

(3)

一切事物,待缘而起,则事物的自身,乃各种条件,和合而生,并无独立的自性,所以说缘起性空。

(4) 缘起即性空,性空而能缘起,这即是中道义,中道即般若无分别慧,也名无所得智。

(5)

又名如理智,无分别智、正智、真智等。因别于后得智而言,故名根本智,为其能生一切法乐,出一切功德大悲之根本故也。此智不依于心,不缘外境,了一切境,皆即真如,故能符合真理,无能缘所缘的差别。

(6) 二乘圣者,悟人我空无之理,名人空、或我空、或生空、悟后所证的真如境界,即我空真如。菩萨悟法空之理,悟后所证的真如境界,即法空真如,合称为二空真如。

(7)

二法对待之时,主动之法名为能,例如能见能作等,被动之法名为所,例如所见所作等,简称能所。

(8)

喻事之重复也。如人本来已有头,若在头上再安上一个头,岂不是多余,而无此必要。

(9)

伏者制伏,断者断绝,制伏惑业,使其一时不起,名为伏,断绝惑种,使之毕竟不生,名为断。四住地是二界的见思烦恼,见十一课注五。

(10)

初入时之心,名为初心。

(11) 重字读平声,每一地皆有其无明,故十地有十重无明。

【习题】

(一) 经论中,何种语句,是顺真谛而说?何种语句,是顺俗谛于而说?试举例证明之。

(二) 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有何偈为证?试写出之。

(三) 八不中道,是那八不?

(四) 何谓「缘起性空」?

(五) 解释:一、根本智,二、二空真如,三、能所,四、伏断。

(六) 列出五十二位,圣贤程序表,包括伏断四住地,及十重无明。

图书目录

第一课、律宗(一) 1/48 第二课、律宗(二) 2/48 第三课、律宗(三) 3/48 第一、二、三课综合指要 4/48 第四课 华严宗(一) 5/48 第五课、华严宗(二) 6/48 第六课、华严宗(三) 7/48 第四、五、六课综合指要 8/48 第七课、华严宗(四) 9/48 第八课、天台宗(一) 10/48 第九课、天台宗(二) 11/48 第七、八、九课综合指要 12/48 第十课、天台宗(三) 13/48 第十一课、天台宗(四) 14/48 第十二课、三论宗(一) 15/48 第十、十一、十二课综合指要 16/48 第十三课、三论宗(二) 17/48 第十四课、法相宗(一) 18/48 第十五课、法相宗(二) 19/48 第十三、十四、十五课综合指要 20/48 第十六课、法相宗(三) 21/48 第十七课、法相宗(四) 22/48 第十八课、法相宗(五) 23/48 第十六、十七、十八课 综合指要 24/48 第十九课 法相宗(六) 25/48 第二十课 读经录要(一) 26/48 第二十一课、读经录要(二) 27/48 第十九、二十、廿一课综合指要 28/48 第廿二课、读经录要(三) 29/48 第廿三课 真言宗 (一) 30/48 第廿四课 真言宗 (二) 31/48 第廿二、廿三、廿四课 综合指要 32/48 第廿五课 真言宗 (三) 33/48 第廿六课 真言宗 (四) 34/48 第廿七课 禅宗 (一) 35/48 第廿五、廿六、廿七课 综合指要 36/48 第廿八课 禅宗 (二) 37/48 第廿九课 禅宗 (三) 38/48 第三十课 净土宗 (一) 39/48 第廿八、廿九、三十课 综合指要 40/48 第卅一课 净土宗 (二) 41/48 第卅二课 净土宗 (三) 42/48 第卅三课 净土宗 (四) 43/48 第卅一、卅二、卅三课 综合指要 44/48 第卅四课 净土宗 (五) 45/48 第卅五课 净土宗 (六) 46/48 第卅六课 总说 47/48 第卅四、卅五、卅六课 综合指要 48/48
上一章 书籍详情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