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佛学教本

作者: 方伦 分类: 佛学宝典

第十、十一、十二课综合指要

1.天台修法,亦有兼净土者,如常坐三昧中,遇疲病睡盖时,专称一佛名,以求加被。又如常行三昧中,绕念阿弥陀佛名等皆是也。可知借外力以协助自力,实属最方便法,而此念佛法门,早为各宗所普遍采用,不单是莲宗独有。修四种三昧,其用意也不外全黜五根五识,单提第六意识,将意识忆想力,集中在一点,而三昧成矣。究其实,仍不出大势至菩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十六字。

2.修六度,最好在此土即行下手,若到极乐国,则反然不全。如彼邦无穷苦人,无从修布施,无强暴人及逆境,无从修忍辱,无破戒事,无从修持戒,皆不退转,无须修精进等皆是。再则此土污浊,多恶因缘,彼土清净,因缘殊胜,故无量寿经言:若在此土修行一日一夜,其功效胜于在极乐国,为善百年也。

3.睡眠在百法中,属于不定心所,然而在五盖中,则属于恶法,此亦有故:适当的睡眠,不多亦不少,能休息脑力,调剂疲劳,则属善法,若太多太少,皆陷于昏沉,则属恶法,所以列为不定。不定者:善恶须看情形,事先不能断定其为善为恶也。至于五盖中的睡眠盖,则分明太多,如圈中猪,吃了倒头便睡,以玫终日头脑皆昏昏沉沉,无清醒时,所以能盖覆心性,不生善法也。

4.天台所标之六即佛中:凡夫虽具佛性,而不知修,此但属理即。利根行人,虽能悟及自心中,有不生灭的理体存在,若不进一步加以修持,亦如但知菜肴之名而不食,则其所得者,亦仅限于名字而,故名名字即。至于观行、相似、分证三即,则皆在修行位阶中,远较名字即更趋实践。孔子的诸弟子中,子夏、子游、子张、皆有圣人的一体,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其性形与此三即相彷佛。一定要修到惑尽觉圆,进入佛位,才是究竟即。

5.根本无明与真如,二者皆是无始。真如是离一切相,非因非缘,无生无灭,故无所谓始,如来藏中的根本无明,是依真如而有,所以也是无始。起信论说:「如来藏无前际故,无明之相,亦无有始」是也。然而无明是无始有终的,成佛时,就是无明终尽时,真如则是无始无终的,这是其不同处。其实,无明与真如,只是一法的两面,如冰之与水,虽有两名,实是一物,冰的自性即为水,无明的自性,即为真如。众生未断无明,永远是冰,如来断无始无明,即融冰成水,复其本然矣。

6.禅宗的见性成佛,密宗的即身成佛,都是指名字即,至多也只能达到分证即,决不是福慧俱足,万行圆满的究竟佛。修禅者,如果明心见性,即是成佛,那么,禅宗最标准的祖师,如达摩、惠能、道一之辈,何以尚未成佛呢?修密者,如果三密加持,即是成佛,那么,密宗最标准的祖师,如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之辈,何以尚未成佛呢?可知未历三祗,未破三惑,而侈言成佛,都是疑人说梦,终不能成为事实。行者但老实修行,不愁没有成佛之日,倘若希望成佛,即此希望之一念,便是无明。只要有此一念存在,便为成佛的障碍,故只宜事耕芸,不必问收获。

7.一切有情,都是由无生而有生,有生则有苦,这是来时的路径,名为流转。修道是回头走,要由有生返乎无生,无生则无苦,这是去时的路径,名为还灭。涅槃译作灭度或入灭,世人不知其境,以为「无生」及「灭」,就是无知觉或灭亡,因而不愿证得涅槃,这是绝大的误解。诸佛都是证得灭度的人,如果是无知觉或灭亡,那么,他们何以会现应身,具相好尊严,为众生演说妙法?何以会建立清净佛国,接引行人,生于乐土?何以会显现自受用报身,享受法乐?何以会化身千百亿,到处广行法事,度脱众生?可知涅槃的灭度,实不宜作灭亡解了,不但不灭亡,而且还是永存,而能起神通变化,妙用无穷呢。

8.无上正觉,原是无所得的,若认为有所得者,即是错误。圆觉经说:「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六祖说:「本来无一物」,禅宗启示学人: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是赤条条一丝不挂。这些都是形容:原始清净本然,一尘不染的一境界。此境界即是常寂光土,灵明洞澈,湛寂常恒,还得个什么?所以大乘行者,虽能发菩提心,进趣佛果,然而若不知拨开这一念有所得见,亦终不能得无上正觉,因为这有所得见,便是无明根本,便是法执,与觉体相违也。

9.白牛果何状,千圣总难宣,一念辞尘处,群生作佛天,有心终是染,无想亦还偏,梦起推看,云消月正圆。

图书目录

第一课、律宗(一) 1/48 第二课、律宗(二) 2/48 第三课、律宗(三) 3/48 第一、二、三课综合指要 4/48 第四课 华严宗(一) 5/48 第五课、华严宗(二) 6/48 第六课、华严宗(三) 7/48 第四、五、六课综合指要 8/48 第七课、华严宗(四) 9/48 第八课、天台宗(一) 10/48 第九课、天台宗(二) 11/48 第七、八、九课综合指要 12/48 第十课、天台宗(三) 13/48 第十一课、天台宗(四) 14/48 第十二课、三论宗(一) 15/48 第十、十一、十二课综合指要 16/48 第十三课、三论宗(二) 17/48 第十四课、法相宗(一) 18/48 第十五课、法相宗(二) 19/48 第十三、十四、十五课综合指要 20/48 第十六课、法相宗(三) 21/48 第十七课、法相宗(四) 22/48 第十八课、法相宗(五) 23/48 第十六、十七、十八课 综合指要 24/48 第十九课 法相宗(六) 25/48 第二十课 读经录要(一) 26/48 第二十一课、读经录要(二) 27/48 第十九、二十、廿一课综合指要 28/48 第廿二课、读经录要(三) 29/48 第廿三课 真言宗 (一) 30/48 第廿四课 真言宗 (二) 31/48 第廿二、廿三、廿四课 综合指要 32/48 第廿五课 真言宗 (三) 33/48 第廿六课 真言宗 (四) 34/48 第廿七课 禅宗 (一) 35/48 第廿五、廿六、廿七课 综合指要 36/48 第廿八课 禅宗 (二) 37/48 第廿九课 禅宗 (三) 38/48 第三十课 净土宗 (一) 39/48 第廿八、廿九、三十课 综合指要 40/48 第卅一课 净土宗 (二) 41/48 第卅二课 净土宗 (三) 42/48 第卅三课 净土宗 (四) 43/48 第卅一、卅二、卅三课 综合指要 44/48 第卅四课 净土宗 (五) 45/48 第卅五课 净土宗 (六) 46/48 第卅六课 总说 47/48 第卅四、卅五、卅六课 综合指要 48/48
上一章 书籍详情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