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佛学教本

作者: 方伦 分类: 佛学宝典

第十二课、三论宗(一)

一、此宗源流

佛灭后七百年间,龙树菩萨造中观论,简称中论,及十二门论,这都是依据佛说般若经,阐扬中道的空义者。他的弟子提婆菩萨,又造百论,广破外道小乘,是为三论。

姚秦弘始三年,鸠摩罗什到中国,译此三论,并加以宣扬,遂成一宗。名三论宗。又因其发扬大乘空理,亦名大乘空宗。又因其秉承般若教义,亦名般若宗。又因其显示法性,亦名法性宗。又因其破诸法相,亦名破相宗。罗什之后,代有传人,至隋嘉祥寺吉藏大师,为之造疏 (1),一时学者景从,此宗乃大盛。与他同时的明胜法师,在三论之外,另加入大智度论,故亦名四论宗。此宗于隋末唐初,曾盛及一时,但自法相宗兴起后,学者喜其分析精密,多趋附之,研究三论者顿稀。及禅宗发达,曹溪 (2) 的教法风行,此宗遂无人过问矣。

二、二藏三*轮

此宗的教法,以无相无得为宗,然亦承认如来言教,乃应病予药,因此对于释尊所说法,以三藏三*轮统摄之。所谓二藏者:一为声闻藏,又称小乘教,如四阿含经 (3) 等属之。二为菩萨藏,又称大乘教,如华严等诸大乘经皆属之。

三*轮又称为三转*轮 (4),这是就如来说法的时期,分出来的。一为根本*轮,指佛初成道时,对菩萨说华严经,属一乘之教,为诸法根本,故称为根本*轮。二为枝末*轮,谓众生于一乘教,不易了解,由是佛乃次说阿含、般若、方等诸经,此种种经,对根本来说,是属于枝末,故称枝末*轮。三为摄末归本*轮,指佛说法华经,会三乘归一佛乘,即摄枝末归于根本,故称摄末归本*轮。

三、破邪显正

此宗以破邪显正为纲领,如三论玄义说:「破邪则下拯沉沦,显正则上弘大法,」是也,其实邪破则正自显,并无所谓显正。在当时,其所破之邪有四种:第一是外道的邪见,第二是毗昙 (5) 的执有见,第三是成实的执空见,第四是大乘行者的有所得见,所谓外道邪见者:佛教以外诸学派,在印度有九十六种之多,或执邪因邪果,或说无因无果,及无因有果,有因无果等,这皆悖于因果之理。所谓毗昙执有者:系指俱舍等论,以四谛及万法为有:不明佛法妙旨,因之见指而不见月 (6)。所谓成实执空者:成实论虽主张我法二空,然而偏于空的一边,不知空中有不空存在,所以落于偏空,为大乘诸宗所摈斥,所谓大乘有所得见者:大乘学者,虽能自利利他,进趣佛果,然而认无上正觉为有所得。若欲破除此四种执者,当知二谛及八不中道之理。

【注释】

(1)

三论玄义一卷,大乘玄论五卷,二谛义二卷,三论游意一卷,中论疏二十卷,百论疏九卷,十二门论疏六卷,大品般若经疏十卷。

(2)

禅宗六祖惠能,在韶州府曹溪,说法度众,后人遂把曹溪代表六祖。

(3)

佛说阿含经,分为四部,即长阿含、杂阿含、增一阿含、名四阿含。

(4)

佛说法名转*轮见卅课注一。

(5)

为阿毗昙的简称,义为无比法,新译为对法,是论藏的总名。但是,后来常指小乘萨婆多部的论藏,如发智、六足、婆娑、俱舍等论为毗昙。

(6)

指喻语言文字,月喻正法,以语言文字说正法,如以指标月,学者常因指见月,不当以指为月,见指不见月。就是说:当因语言文字,而见正法,不应该把语言文字,当做正法,以致只见语文字,不见正法。

【习题】

(一) 那三种论,称为三论?它们是何人所造?后来加入何论?称作四论。

(二) 唐初何以研究三论者顿稀?后来受了什么影响?遂至无人过问?

(三) 释根本、枝末、及摄末归本、三种*轮的意义。

(四) 那四种见,为三论宗所破的对像?

(五) 一、成实论说我法二空,何以落于偏空?二、大乘行者成佛时,对于无上正觉,为有所得否?

图书目录

第一课、律宗(一) 1/48 第二课、律宗(二) 2/48 第三课、律宗(三) 3/48 第一、二、三课综合指要 4/48 第四课 华严宗(一) 5/48 第五课、华严宗(二) 6/48 第六课、华严宗(三) 7/48 第四、五、六课综合指要 8/48 第七课、华严宗(四) 9/48 第八课、天台宗(一) 10/48 第九课、天台宗(二) 11/48 第七、八、九课综合指要 12/48 第十课、天台宗(三) 13/48 第十一课、天台宗(四) 14/48 第十二课、三论宗(一) 15/48 第十、十一、十二课综合指要 16/48 第十三课、三论宗(二) 17/48 第十四课、法相宗(一) 18/48 第十五课、法相宗(二) 19/48 第十三、十四、十五课综合指要 20/48 第十六课、法相宗(三) 21/48 第十七课、法相宗(四) 22/48 第十八课、法相宗(五) 23/48 第十六、十七、十八课 综合指要 24/48 第十九课 法相宗(六) 25/48 第二十课 读经录要(一) 26/48 第二十一课、读经录要(二) 27/48 第十九、二十、廿一课综合指要 28/48 第廿二课、读经录要(三) 29/48 第廿三课 真言宗 (一) 30/48 第廿四课 真言宗 (二) 31/48 第廿二、廿三、廿四课 综合指要 32/48 第廿五课 真言宗 (三) 33/48 第廿六课 真言宗 (四) 34/48 第廿七课 禅宗 (一) 35/48 第廿五、廿六、廿七课 综合指要 36/48 第廿八课 禅宗 (二) 37/48 第廿九课 禅宗 (三) 38/48 第三十课 净土宗 (一) 39/48 第廿八、廿九、三十课 综合指要 40/48 第卅一课 净土宗 (二) 41/48 第卅二课 净土宗 (三) 42/48 第卅三课 净土宗 (四) 43/48 第卅一、卅二、卅三课 综合指要 44/48 第卅四课 净土宗 (五) 45/48 第卅五课 净土宗 (六) 46/48 第卅六课 总说 47/48 第卅四、卅五、卅六课 综合指要 48/48
上一章 书籍详情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