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佛学教本

作者: 方伦 分类: 佛学宝典

第十一课、天台宗(四)

十一、六即佛

智者大师,立六即佛义,以示由凡夫修行,乃至佛果的位次。学者若知虽六而皆即,则不至自轻,而生退屈,若知虽即而实六,则不至自高,而生上慢 (1),从此努力修持,由第一即,次第至第六即,即万行皆圆矣。

一、

理即佛

一切众生,虽轮回六道,日处尘劳烦恼中,与觉体相背,然而佛性功德,仍然具足,故名理即候。颂曰:动静理全是,行藏事尽非,冥冥随物去,杳杳不知归。颂中第一句言:众生皆有佛性,在四威仪中 (2),不离言个,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故曰理全是。第二句言:但凡夫所作为,皆背觉合尘,故曰事尽非。第三四句言:时刻皆昏昏冥冥,向外驰求,随物欲而流转,不知回光返照,这完全属于凡夫位。

二、

名字即佛

或从知识处,或由经典中,得闻即心本具,寂照圆融,不生不灭的佛性,于名字中,通达了解,知一切法,皆为佛法,一切众生,皆可成佛,点头会意,豁尔有悟,故名名字即佛。颂曰:方听无生曲,始闻不死歌,今知当体是,翻恨自蹉跎。颂中第一二句言:一向不知心即是佛,今日才听到自性真常,不生不灭之说。第三四句言:既知当体即是,反恨从前虚度光阴,以致未能实证也。

三、

观行即佛

这是圆教五品外凡 (3),进一步依教修观,知一切法皆是佛法,心观明了,理慧相应,故名观行即佛。颂曰:念念理常照,心心息幻尘,遍观诸法性,无假亦无真,颂中第一二句言,既悟佛性,依教修观,回光内照,息诸尘虑。第三四句言:观诸法自性,常住不变,故无假,不可得,无所有,故亦无真。

四、

相似即佛

这是圆教十信内凡内 (4),初信断见惑,七信断思惑,八九十信断尘沙惑。在这个位上的行者,于观行即中,愈观愈明,愈止愈寂,虽未能真悟实证,而于理彷佛,有如真证,故名相似即佛。颂曰:四住 (5) 虽先脱,六尘未尽空,眼中犹有翳,空里见花红。颂中第一二句言:纵使初信断见,七信断思,四住烦恼,虽能先脱,然而对六尘的习气 (6) 未尽。第三四句言:见思虽尽,而无明未破,不能见真空法界的本体,如眼中翳在,尚见虚空有花也。

五、

分证即佛

这是于十信后心 (7),破一分无明,证一分三德,即入初住,而证法身,从此成法身大士。其间从初住起,各各破无明,证三德,至等觉共历四十一位,破四十一分,故名分证即佛。颂曰:豁尔心开悟,湛然一切通,穷源犹未尽,常见月朦胧。颂中第一二句言:一路分破分证,层层开悟,如通竹节,节节豁然遂通。第三四句言:纵使位登等觉,然而犹有元品无明 (8) 未破,未能彻见心性,有如薄云掩月, 望之朦胧也。

六、

究竟即佛

这是从等觉,再破最后一分无明,则惑尽真纯,彻证即身本具的真如佛性,入妙觉位而成佛,故名究竟即佛。颂曰:从来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但复本时性,更无一法新。颂中第一句言:从无始来,真如自性中,有无明存在,以致全真成妄。第二句言:时至今日,无明净尽,彻证本来,则全妄皆真矣。第三四句言:无上正觉,乃自性具有,非从外来,今虽成佛,但恢复未起无明时的原来性体,更无一法是由新得而来也。今将十种位阶,及六种即佛,列表于左:

【注释】

(1)

上慢为增上慢的简称,言我得增上之法,所起的慢也。如未得圣道,谓为已得,未证圣果,谓为已证之类皆是。

(2)

行住坐卧,名四威仪。

(3)

五品者:一随喜品,闻实相之法,而信解随喜者。二、读诵品,读诵法华,及诸大乘经典,而助观解者。三、讲说品,将所见解的佛法说出,以利他人者。四、兼行六度品,是兼修六度,以助观心者。五、正行六度品,是正行六度,而自度度他,事理具足,观行转胜者。十住以上,称为圣者,以下皆是凡夫,为别于十信内凡,故称外凡。

(4)

圆教以十信为内凡,别于外凡而言也。

(5)

四住者:一、见一切住地,是将三界的见惑,汇集为一地,故名见一切。二、欲爱住地,是欲界的思惑。三、色爱住地,是色界的思惑,四、有爱住地,是无色界的思惑。

(6)

正惑的余气,名为习气,如装豆腐乳之瓮,腐乳虽已出尽,且经洗涤多次,然而犹有咸味。行者多生积习,虽经长时修行荡涤,然而余气犹存,亦复如是,参看中级卅一课注一。

(7)

此位尽时,名为后心。

(8)

又名根本无明,或无始无明,是迷于中道实相之理,为生死流转的根本惑体,亦是一切众生所迷的元初根本, 故名元品或根本,又此无明与真如,皆为无始,故亦名无始,断之而成佛矣。

【习题】

(一) 何谓上慢?

(二) 解释一、理即佛,二、名字即佛。

(三) 诸法自性,何以无假亦无真?

(四) 圆教初信断什么?七信断什么?八九十信断什么?

(五) 何课习气?试设喻以明之。

图书目录

第一课、律宗(一) 1/48 第二课、律宗(二) 2/48 第三课、律宗(三) 3/48 第一、二、三课综合指要 4/48 第四课 华严宗(一) 5/48 第五课、华严宗(二) 6/48 第六课、华严宗(三) 7/48 第四、五、六课综合指要 8/48 第七课、华严宗(四) 9/48 第八课、天台宗(一) 10/48 第九课、天台宗(二) 11/48 第七、八、九课综合指要 12/48 第十课、天台宗(三) 13/48 第十一课、天台宗(四) 14/48 第十二课、三论宗(一) 15/48 第十、十一、十二课综合指要 16/48 第十三课、三论宗(二) 17/48 第十四课、法相宗(一) 18/48 第十五课、法相宗(二) 19/48 第十三、十四、十五课综合指要 20/48 第十六课、法相宗(三) 21/48 第十七课、法相宗(四) 22/48 第十八课、法相宗(五) 23/48 第十六、十七、十八课 综合指要 24/48 第十九课 法相宗(六) 25/48 第二十课 读经录要(一) 26/48 第二十一课、读经录要(二) 27/48 第十九、二十、廿一课综合指要 28/48 第廿二课、读经录要(三) 29/48 第廿三课 真言宗 (一) 30/48 第廿四课 真言宗 (二) 31/48 第廿二、廿三、廿四课 综合指要 32/48 第廿五课 真言宗 (三) 33/48 第廿六课 真言宗 (四) 34/48 第廿七课 禅宗 (一) 35/48 第廿五、廿六、廿七课 综合指要 36/48 第廿八课 禅宗 (二) 37/48 第廿九课 禅宗 (三) 38/48 第三十课 净土宗 (一) 39/48 第廿八、廿九、三十课 综合指要 40/48 第卅一课 净土宗 (二) 41/48 第卅二课 净土宗 (三) 42/48 第卅三课 净土宗 (四) 43/48 第卅一、卅二、卅三课 综合指要 44/48 第卅四课 净土宗 (五) 45/48 第卅五课 净土宗 (六) 46/48 第卅六课 总说 47/48 第卅四、卅五、卅六课 综合指要 48/48
上一章 书籍详情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