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佛学教本

作者: 方伦 分类: 佛学宝典

第三课、律宗(三)

九、通别二戒三聚净戒及广中略三种戒

戒有通别之分,通戒即三聚净戒:一、摄律仪戒, 是以摄律仪遏止一切之恶,属止持义。二、摄善法戒,是以摄善法积集一切之善,属作持义。三、摄众生戒,亦名饶益有情戒,是以慈悲喜舍 (1),济度一切众生,属利他义。具此三义故,则戒律的性质,已圆满自度度他的作用,此即律宗能跻于大乘地位的理由。所以大乘菩萨,通受三戒,若根机下劣,不能发大心者,则惟受摄律仪戒。

别戒即僧尼戒,前所说之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名为具足戒者,不过释尊随此二众,实地犯罪的情形,方便斟酌而制定的条款耳。其实事相纷繁,三业之中,动辄有过,除此之外,未经制定的戒条尚多,故僧尼二戒,其量各有广、中、略三种的不同。比丘戒广则无量,中则三千威仪,六万细行,略则二百五十戒。比丘尼戒,广则无量,中则八万威仪, 十二万细行,略则三百四十八戒。涅槃经等,谓比丘尼戒,有五百之多,然有此说而无戒相,故仍以三百四十八戒为标准。

十、戒分四科

戒有四科,即戒法、戒体、戒行、戒相。戒法者:即如来所制定的戒条,如不杀、不盗、不淫之类是。戒体者:谓受此戒律时,所产生的防非止恶的功能是。此戒体虽属色法,而外表无相,故又名无表色 (2)。戒行者:谓随顺戒体,而如法动作的三业是。戒相者:即按七众地位,各持其所应持的戒,如五戒十戒具足戒等是,一切戒皆具足此四科。

十一、本宗行证判立四位

本宗以戒为纲领,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此则名为三无漏学。故行者初修佛法,必先以持戒,制禁三业之非,俟心身既合规律,自然能生定发慧,次第证入佛境界。南山律师对于菩萨经三阿僧祗劫,历五十二位,曾判立四位,以统摄之,最后归于究竟的诸法实相,具足法报化三身,亲证佛果,所以本宗教法,仍契合于大乘中的一乘圆教 (3)。兹将其列表于左:  

31.gif

【注释】

(1) 名四无量心,一慈无量心,能与乐的心也,二悲无量心,能拔苦的心也,三喜无量心,见人离苦得乐,生喜悦心也,四舍无量心,如上三心,舍之而不执著也,又怨亲平等,舍弃怨亲之心也。此四心普缘无量众生,引无量福,故名无量心。又此四心依禅定而修之,则生色界梵天,故亦名四梵行。

(2) 详中级第三十二课注四。

(3) 一乘即一佛乘,圆教即圆满之教,大乘中,以一乘圆教,为穷极之实教。

【习题】

(一) 何谓三聚净戒?

(二) 比丘及比丘尼,广中略三种戒。其量各有若干?

(三) 戒分四科,试分别解说之。

(四) 律宗教法,何以会契合于一乘圆教?

(五) 列出南山律师对于菩萨经历三祗五十二位的四位表。

图书目录

第一课、律宗(一) 1/48 第二课、律宗(二) 2/48 第三课、律宗(三) 3/48 第一、二、三课综合指要 4/48 第四课 华严宗(一) 5/48 第五课、华严宗(二) 6/48 第六课、华严宗(三) 7/48 第四、五、六课综合指要 8/48 第七课、华严宗(四) 9/48 第八课、天台宗(一) 10/48 第九课、天台宗(二) 11/48 第七、八、九课综合指要 12/48 第十课、天台宗(三) 13/48 第十一课、天台宗(四) 14/48 第十二课、三论宗(一) 15/48 第十、十一、十二课综合指要 16/48 第十三课、三论宗(二) 17/48 第十四课、法相宗(一) 18/48 第十五课、法相宗(二) 19/48 第十三、十四、十五课综合指要 20/48 第十六课、法相宗(三) 21/48 第十七课、法相宗(四) 22/48 第十八课、法相宗(五) 23/48 第十六、十七、十八课 综合指要 24/48 第十九课 法相宗(六) 25/48 第二十课 读经录要(一) 26/48 第二十一课、读经录要(二) 27/48 第十九、二十、廿一课综合指要 28/48 第廿二课、读经录要(三) 29/48 第廿三课 真言宗 (一) 30/48 第廿四课 真言宗 (二) 31/48 第廿二、廿三、廿四课 综合指要 32/48 第廿五课 真言宗 (三) 33/48 第廿六课 真言宗 (四) 34/48 第廿七课 禅宗 (一) 35/48 第廿五、廿六、廿七课 综合指要 36/48 第廿八课 禅宗 (二) 37/48 第廿九课 禅宗 (三) 38/48 第三十课 净土宗 (一) 39/48 第廿八、廿九、三十课 综合指要 40/48 第卅一课 净土宗 (二) 41/48 第卅二课 净土宗 (三) 42/48 第卅三课 净土宗 (四) 43/48 第卅一、卅二、卅三课 综合指要 44/48 第卅四课 净土宗 (五) 45/48 第卅五课 净土宗 (六) 46/48 第卅六课 总说 47/48 第卅四、卅五、卅六课 综合指要 48/48
上一章 书籍详情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