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话

作者: 梁漱溟 分类: 儒理哲学

谈儿童心理

我对儿童心理,自觉有点了解,此颇得助于两人。一是卫西琴先生,他帮助我对于儿童与妇女的心理的了解很大,此处暂不说。一是陶行知先生。陶先生提倡小先生制,在上海办“山海工学团”。所谓“山海工学团”者,山海是地名——山,是宝山县;海,是上海——工,是工作;学,是求学;团,是组织;在组织中工作、求学;此三件事为人生不可少。

在工学团中实行小先生制。上年我到上海,顺便去参观。工学团设在宝山县的乡下,有一中心机关,另外分出去的机关有五六处,距离六七里,或七八里不等。我们先到中心区参观,随后又到分的机关去参观,当时请一人领导前往,行至半途,领路者因事要回去,恰好碰着一个小孩子,年纪不过十来岁,就招呼他来领导我们。这孩子面黄手黑,情形可怜,似乎父母不双全而无人照顾的样子,他领着我们走时,一位同路的朋友与他谈话,觉得这小孩的头脑很明白。参观后还是他领导我们回来。在回来的时候陶先生才想起问他贵姓。他答应姓张名耀祖。陶先生听了很惊诧,又问道:“在《生活教育》上有篇署名张耀祖的文章,是不是就是你投的?”小孩子答道:“是的。”我们也很诧异便问陶先生那篇文章是讲的什么?陶先生说:“内容是叙述他作小先生的经过,先是教他的妹妹,后来又教他的邻居,写的很清楚明白,我连一个字没有改给他登出来了。”

当时同行的人很多,都很有兴味的在讨论这个问题。陶先生又说:“往往大人写几千字的文章,虽无错字,或不通之处,但无趣味无价值。小孩写的很短,许有错字或不通处,但颇有意思,因为他是真的。”

我也发表我的意见。我说我对儿童的观察,发现他的优点与缺点。其缺点在后天的经验习惯不够,与继续的忍耐力、注意力不够。经验习惯的不够,是因年龄尚小,忍耐力、注意力的不够,是因为兴趣太多太强。儿童完全靠兴趣,而他的兴趣是多方面的,容易掉换,所以忍耐力与注意力不够。除此两点外,儿童无有缺欠。至于他的优点,根本胜过成人,当他对付某件事情的时候,他是以整个的真的生命力量去对付。此即中国古人所谓“诚”。然则在大人则容易心中有牵掣,用心很杂,不免敷衍,而小孩不然,要干就干,不会敷衍作假,他比较顺他的冲动集中他的生命力,这是他根本的优胜点。如果我们拿一件事情交给他做,他感兴趣而接受时,他可拿他整个生命力量去对付,很少失败,凡他力所能胜的他都可作得好。卫西琴先生说:对小孩要能信任他,要给他以相当的责任,就是给他一个够量的刺激,他很少疏失,凡应当照顾的他都可照顾到。这话很对。

儿童还有第二个优点。在成人有了经验习惯,因头脑未受着高明的教育,往往弄乱了。儿童则尚未有机会来搅乱他的头脑,所以较大人少糊涂,这也是他优长的一点。平常大人作文章,一定要学什么套头,说些不相干的话,这就是弄糊涂了。

小孩子不会作文章,只是老老实实说话,本着他经过的先后重轻摆出来,一点枝叶没有,这就是好文章。大人用心复杂,一面在作文章,一面又在想要见好于人。小孩子不杂用心,纯是真的生命的表现,就是一哭一笑,也都有意味,有价值,而能感人很深。最不好是作假与敷衍,譬如常常有许多人向长官上条陈。作的很长,而都是空话,因他是假的,所以没有亲切的真内容,看后只有丢掉了。儿童则没有这成本大套的敷衍,因他根本就不会。

说到这点,我们就要注意教育怎样才能帮助人明白而不至使人糊涂。一般的教育——家庭社会都算在内——往往把儿童毁伤,把儿童教糊涂了。我所看到之张耀祖,非这孩子特别优越,许多别的孩子与他都差不多。这孩子的好,有两个原因:一是由于陶先生给以适当的刺激,教他作小先生,要他写自己的经过;一是他少受后天的损毁。这两个原因是发挥他的能力的来源,并不是他个人能力有什么特别的优越。

图书目录

朝会的来历及其意义 1/59 忏悔——自新 2/59 吾人的自觉力 3/59 言志 4/59 发心与立志 5/59 欲望与志气 6/59 心理的调整 7/59 调整自己必亲师取友 8/59 如何才能得到痛快的合理的生活 9/59 日常生活的态度 10/59 谈习气 11/59 求学与不老 12/59 秋意 13/59 朋友与信 14/59 朋友与社会信用 15/59 谈学问 16/59 研究问题所需的态度 17/59 择业 18/59 对异己者的态度 19/59 猴子的故事 20/59 没有勇气不行 21/59 我们应有的心胸态度 22/59 开诚布公以立信 23/59 我的信念 24/59 谈合作 25/59 启发社会的力量 26/59 真理与错误 27/59 成功与失败 28/59 先父所给予我的帮助 29/59 我的生活实情 30/59 我自己的长短 31/59 三种人生态度——追求、厌离、郑重 32/59 生命的歧途 33/59 一般人对道德的三种误解 34/59 道德为人生艺术 35/59 新年的感触 36/59 谈生命与向上创造 37/59 人生在创造 38/59 真力量要从乡村酝酿出来 39/59 中国民族的力量 40/59 心理的关系 41/59 帮助理性开发的是经济 42/59 制度与经济 43/59 农民运动与合作 44/59 谈罪恶 45/59 谈规矩 46/59 为人类开辟一新历史而奋斗 47/59 中国士人的心理 48/59 谈用人 49/59 谈组织团体原则 50/59 谈应付难关 51/59 婚姻问题 52/59 谈戏剧 53/59 谈音乐 54/59 中国本位文化宣言 55/59 中西学术之不同 56/59 以出家的精神做乡村工作 57/59 谈儿童心理 58/59 东方学术之根本 59/59
上一章 书籍详情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