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之鬘

作者: 冈波巴 分类: 佛学宝典

善知识的表相

我们所依止的善知识,(不但需要他们自己业已解脱轮回,同时,)也应该有能力把我们从轮回的苦难中,护送到息苦涅槃的彼岸。除了具备上述条件的上师之外,你们千万不要错误地把那些“野狐毛猴”们,轻易地当作是“上师”呀!

《法会大开示》第九则

敬礼大宝上师!

至尊冈波巴大师曾经这样教诲说:

(一个具备了暇满)依体的修法行者,当他在身心之中,生起了各种“共通道”以后,假如他又希望深入到“不同寻常的大乘道——秘密真言教法”之门的话,那么,如法依止一位具备一定表相的大乘善知识,这一点儿,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其中,“善知识的表相”,需要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 传承与传承相连;

◆ 传承与法音相连;

◆ 法音与“法音的传续”相连;

◆ 传续与加持相连。

1.所谓“传承与传承相连”是指:我们所依止的上师,需要是一位“自从正等圆满的大觉佛陀开始,直至历代成就祖师的传承之桥”未曾断裂过的传承持有者,需要是一位“未曾衰损誓言、未曾毁坏学处”的传承持有者;

2.所谓“传承与法音相连”是指:我们所依止的上师,需要是一位“具备口口相传、耳耳相授、心心相印”的传承持有者,需要是一位“未曾流于黑字烂纸”的传承持有者;

3.所谓“法音与‘法音的传续’相连”是指:我们所依止的上师,需要确定地通晓并证悟了祖师们所讲解的经义;

4.所谓“传续与加持相连”是指:我们所依止的这位上师,他的佛法传承,需要未曾以某些特殊原因中断过;同时,这位善知识自己本身,也应该具备使他人心中生起功德的加持。

一位合格的大乘善知识,应该具备以上的条件。因此,我们应该设法寻求具备这些特征的上师呀!

另外,或者也可以说,“大乘善知识的表相”,需要具备以下两方面的特征:

1.具慧眼;

2.具法眼。

或者也可以说,“大乘善知识的表相”,需要具备以下三方面的特征:

1.他能以巨大的智慧之力,而将别人引入修道的门径;

2.他能以巨大的悲悯之情,而不随随便便地弃舍有情众生;

3.对于目前今生的贪恋,他能连一根发端的百分之一也不存在。

或者又可以说,“大乘善知识的表相”,需要具备以下四方面的特征:

1.对于佛法僧三宝,他已获得了真诚信仰的把握;

2.对于有情众生,他已获得了能够慈悲以待的把握;

3.对于最极深奥的佛法道理,他已获得了确切证悟的把握;

4.他不是为了攫取财物,才向大众讲法。

对于具备上述条件的上师,我们自然应当真诚地去依止他。

我们所依止的善知识,(不但需要他们自己业已解脱轮回,同时,)也应该有能力把我们从轮回的苦难中,护送到息苦涅槃的彼岸。除了具备上述条件的上师之外,你们千万不要错误地把那些“野狐毛猴”们,轻易地当作是“上师”呀!

——冈波巴大师全集《珍珠之鬘第三辑·法会大开示》第九则竟

图书目录

愿一切善妙吉祥! 1/72 集福与空性 2/72 心念、色身与禅境 3/72 即身成佛 4/72 显密与四法 5/72 显密差异 6/72 三条道,任你走 7/72 道次第与本来面目 8/72 上师与弟子 9/72 十二因缘:流转与还灭 10/72 瑜伽与誓言 11/72 悟者的呓语 12/72 金刚语 13/72 本来面目 14/72 安心法门 15/72 到家的感觉 16/72 简论心性 17/72 “修上觅见”与“见上觅修” 18/72 心性与现象 19/72 实相宣言 20/72 心外无法 21/72 心法 22/72 散论心性 23/72 渐与顿 24/72 心性的证悟 25/72 无生 26/72 显密之辩 27/72 略说“三士道” 28/72 悲心的三种形式 29/72 散论 30/72 证悟自心 31/72 《珍珠之鬘》藏本序 32/72 菩提心 33/72 三胜妙——加行、正行、结行 34/72 胜义菩提心 35/72 慈心、悲心、菩提心 36/72 实修 37/72 萃精的艺术 38/72 三过与三德 39/72 大圆满的教导 40/72 内在的调伏 41/72 实修三要点 42/72 我执的布施 43/72 二谛 44/72 惭与信 45/72 不可或缺 46/72 漫谈 47/72 三瑜伽 48/72 善行 49/72 观心 50/72 善心的力量 51/72 “四瑜伽”法 52/72 《法会大开示》藏本原序 53/72 信仰 54/72 观音的教导 55/72 达波四法 56/72 俱生和合 57/72 心的真相 58/72 关于“大印” 59/72 转道 60/72 认识自心 61/72 善知识的表相 62/72 大修行者的作略 63/72 平常心 64/72 大印行者的风采 65/72 听法的意乐 66/72 实修的误区 67/72 发心 68/72 山居 69/72 依止法 70/72 《冈波巴大师全集》内容简介 71/72 后记 72/72
上一章 书籍详情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