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之鬘

作者: 冈波巴 分类: 佛学宝典

实修

现在这个时候,假如我们能够斩断贪执今生的羁绊,不离真纯的信仰而践履实修的话,那么,无论是哪一种教法,也都会是深妙无比的。

《珍珠之鬘》第五则

顶礼诸位胜妙上师!

大宝上师医王冈波巴大师曾经这样教诲说:

应诸位邀请,为向大家奉献一些教法,所以就以下内容,略作开示:

现在这个时候,假如我们能够斩断贪执今生的羁绊,不离真纯的信仰而践履实修的话,那么,无论是哪一种教法,也都会是深妙无比的。

如在《水食子施食仪轨》中,有偈亦云: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

[以下依从藏本原文翻译]

不要去做任何的恶业,

而应圆满地奉行各种善事,

自己的心呢,

则要全面地去调伏它,

以上所说的这些,

就是所谓的“佛教”呀!

以上这首偈颂引用的是佛陀的教诫,它的意思是说:

在不作任何恶业的基础之上,再圆满地奉行各种善事;之后,则应调伏自心;倘若自心得到了调伏,那么,所谓的“佛教”,也就只是这个样子了。

(我们这一生)哪怕单单只是真正地体会实修这一法、这一首四句偈,恐怕也就足够了。

接着,冈波巴大师又教诲说:

在《临终智大乘经》中,有这样的说法:

因为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所以,我们应该极力地修习“绝不贪著任何东西”的思想;因为证悟了自心,即是本知本觉,所以,我们应该极力地修习“绝不心外求佛”的思想。

其中,所谓“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它是说不但内在的心识是变动不居、无恒无常的,而且,外在的现象界以及男女老少、旧友新知、兄弟姊妹、俊郎娇妻、财货珍玩等等,这所有的一切,也都不是常恒不变的,因此,对于任何的事物,我们都应当作是“并非真实”,而来踏实实修。

同时,我们的身体也是四大假借之物,所以也是无恒无常的——要知道,既是借得之物,别人要把所借之物拿走,当然是毫无困难可言的。

鉴于以上分析,由于一切人、事、物的无常性,所以,我们就应不贪任何一样东西了。

所谓“证悟了自心即是本知本觉”,它是说证悟心性,是说将自方与他方、现象与空性、胜义谛与世俗谛、法界与本觉等所有这些,全都要了知为“无别”。

关于这样的深义,它并不是从其他地方寻得的,而是通过反观自心而了解的,一旦证悟了这种义涵,便称作“大觉佛陀”了。

有关这层道理,如经中有偈亦云:

未见见故名见道,

又以极喜称其名。

因为见到了以前未曾见过的(空性真相),

所以就叫做“见道”,

(就“十地”的分类而言,)

又叫他“极喜地”。

因此,如实地证悟了自己的心性,便称为“大觉”了呀!这是因为,这时已经见到了以前未曾见过的自心(真相)啊!

由于这种真如深义,是通过证悟自心而自然显发出的,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说“绝不心外求佛”的道理了!

若能如此地把今生暂时的计议,都拋之脑后而踏实实修,那么,无论我们进入哪种法门,也都会获得丰硕的成果。因此,拋弃对于今生琐事的汲汲营求,而在圣法方面精进实修,要知道,这一点是极其重要的。

假如一方面在头头是道地空口讲说着佛法,一方面却又在为自己今生暂时的利益营求计议着,那么,我们就会成了那种被称之为(数他珍宝般的)“研究佛法历史的俗汉”,鉴于这种原因,所以再次提醒大家,不要掺杂追逐今世暂时利乐的念头,而是要做踏实的实修,要知道,这是极其重要的。

除此之外,别无深法。

——冈波巴大师全集《珍珠之鬘第二辑·珍珠之鬘》第五则竟

图书目录

愿一切善妙吉祥! 1/72 集福与空性 2/72 心念、色身与禅境 3/72 即身成佛 4/72 显密与四法 5/72 显密差异 6/72 三条道,任你走 7/72 道次第与本来面目 8/72 上师与弟子 9/72 十二因缘:流转与还灭 10/72 瑜伽与誓言 11/72 悟者的呓语 12/72 金刚语 13/72 本来面目 14/72 安心法门 15/72 到家的感觉 16/72 简论心性 17/72 “修上觅见”与“见上觅修” 18/72 心性与现象 19/72 实相宣言 20/72 心外无法 21/72 心法 22/72 散论心性 23/72 渐与顿 24/72 心性的证悟 25/72 无生 26/72 显密之辩 27/72 略说“三士道” 28/72 悲心的三种形式 29/72 散论 30/72 证悟自心 31/72 《珍珠之鬘》藏本序 32/72 菩提心 33/72 三胜妙——加行、正行、结行 34/72 胜义菩提心 35/72 慈心、悲心、菩提心 36/72 实修 37/72 萃精的艺术 38/72 三过与三德 39/72 大圆满的教导 40/72 内在的调伏 41/72 实修三要点 42/72 我执的布施 43/72 二谛 44/72 惭与信 45/72 不可或缺 46/72 漫谈 47/72 三瑜伽 48/72 善行 49/72 观心 50/72 善心的力量 51/72 “四瑜伽”法 52/72 《法会大开示》藏本原序 53/72 信仰 54/72 观音的教导 55/72 达波四法 56/72 俱生和合 57/72 心的真相 58/72 关于“大印” 59/72 转道 60/72 认识自心 61/72 善知识的表相 62/72 大修行者的作略 63/72 平常心 64/72 大印行者的风采 65/72 听法的意乐 66/72 实修的误区 67/72 发心 68/72 山居 69/72 依止法 70/72 《冈波巴大师全集》内容简介 71/72 后记 72/72
上一章 书籍详情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