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之鬘

作者: 冈波巴 分类: 佛学宝典

即身成佛

一个具备载法之器的龙象弟子,如果幸遇了一位具备资格的师长,(并以“头悬梁、锥刺骨”般的勇气和“卧薪尝胆”般的厌离,)极力地精勤实修后,上焉者,可以即生成佛;中等者,可在中阴成佛;下焉者,也可以在来世成佛;如果不能在来世成佛的话,那么,他无论如何也要到地狱里走一圈了。

《功德荟萃》第三则

敬礼大宝上师!

至尊大宝达波仁波切曾经这样教诲说:

大乘佛教秘密真言乘的续部中有一种说法,认为“即生即身”,即可获证大印教法的悉地成就。

对此,拙僧我曾请教过自己的师父堪布玛玉罗登,得到的答复是:

(大体来说,“即生即身”,证得大印悉地成就是可能的,但是,)那是考虑到一些前提才讲出的。考虑到什么呢?那就是考虑到需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一、第七生者;

二、已亲见本尊者;

三、依靠药物,已获“粹精”成就者。

这是因为,“第七生者”有能力飞往“空行净土”(继续修持);如果已然亲见本尊,就有能力即生证果;如果已经获得“粹精成就”,那就可以寿齐日月(自然得以长期修学,直至取证大印悉地)。

就这一问题,拙僧也曾请教过牛融巴,他是这样答复的:

(“即生即身”,获证大印悉地是可能的,)但这需要是彻底地不被世俗之法之所玷染的人才行;需要是真正地能从今生暂时的利乐之中,收回了狂放的野心之人才行。

同样的,拙僧又曾请教过无上恩师米拉日巴尊者,得到的答复是:

一个具备载法之器的龙象弟子,如果幸遇了一位具备资格的师长,(并以“头悬梁、锥刺骨”般的勇气和“卧薪尝胆”般的厌离,)极力地精勤实修后,上焉者,可以即生成佛;中等者,可在中阴成佛;下焉者,也可以在来世成佛;如果不能在来世成佛的话,那么,他无论如何也要到地狱里走一圈了 。

至尊冈波巴大师向师长迦惹瓦请教觉窝吉·阿底峡尊者如何看待这一问题时,得到的答复是:

尊主阿底峡也认为能够“即生即身”获得大印教法的悉地成就。并说这是因为秘密真言行者,(所走修行之路,是提纲挈领的)就像是便便的大腹收口于小小的嘴巴一般,从“资粮道”直至“初地”之间,秘密真言行者可以汇集到一处而修的缘故。

◎诸师论“即身成佛”1

如果要解释阿底峡尊者所说的“从‘资粮道’直到‘初地’之间,可以汇集一处而修”这种观点的话,那就需要考虑到密续教法的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质,那就是:

1.密续中存在的成办悉地的道理,就像是虚空一样;

2.密续中所具备的一定能够让我们成办悉地的方法,就像是如意宝珠一样;

3.密续中所具备的成办悉地的辅助方法,就像是国王一样;

4.密续中具备的有关果位成就的说法,则是像“空行母的诅咒”一样。

◆ 有关“见”的比喻,就只有用虚空才能模拟了。胜义“秘密真言乘”教法的见解,就是指领悟此“心”。

◆ 有关“修”的比喻,就是如意宝珠了。就像如意宝珠可以满足我们所有的愿求一样,要知道,修行的功德也是如此啊!就像虚空不成其为任何的实体与形貌一样,此“心”也不成其为任何的实体与形貌,通过如此地修习,就能出生一切(修行的功德)。像如意宝珠一样,借助于修习“生起”、“圆满”两种次第,就可出生所有出世间的安乐。

◆ 有关“行”的比喻,就是国王了。如果国王要传送圣旨或其他什么御物,只要加盖了作为皇帝敕令标志的玉玺印记,那么,内使就不但不会为贼人所怖,而更会有别人的帮忙助成;同样道理,借助于秘密真言教法的方便法门,就不但不会被烦恼所害,而更会进一步地将其导向正道,而显现出般若正智了。

◆ 有关“果”的比喻,就是“空行母的诅咒”了。(有大成就的空行母),不需要运用特别的对付方法,(他的诅咒)就会自然地成办了;同样道理,(就秘密真言乘教法而言,)佛果“即生即身”即可自然地成办了,而并不必经历三大阿僧祇劫(的延宕与艰难)。

因而,要想即生获证大印成就的瑜伽士,需要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条件:

第一:“无忧无畏”的证境[见];

第二:“离心离意”的实修[修];

第三:“无偏无倚”的行为[行]。

◎冈师论“即身成佛”2

——冈波巴大师全集《珍珠之鬘第一辑·功德荟萃》第三则竟

图书目录

愿一切善妙吉祥! 1/72 集福与空性 2/72 心念、色身与禅境 3/72 即身成佛 4/72 显密与四法 5/72 显密差异 6/72 三条道,任你走 7/72 道次第与本来面目 8/72 上师与弟子 9/72 十二因缘:流转与还灭 10/72 瑜伽与誓言 11/72 悟者的呓语 12/72 金刚语 13/72 本来面目 14/72 安心法门 15/72 到家的感觉 16/72 简论心性 17/72 “修上觅见”与“见上觅修” 18/72 心性与现象 19/72 实相宣言 20/72 心外无法 21/72 心法 22/72 散论心性 23/72 渐与顿 24/72 心性的证悟 25/72 无生 26/72 显密之辩 27/72 略说“三士道” 28/72 悲心的三种形式 29/72 散论 30/72 证悟自心 31/72 《珍珠之鬘》藏本序 32/72 菩提心 33/72 三胜妙——加行、正行、结行 34/72 胜义菩提心 35/72 慈心、悲心、菩提心 36/72 实修 37/72 萃精的艺术 38/72 三过与三德 39/72 大圆满的教导 40/72 内在的调伏 41/72 实修三要点 42/72 我执的布施 43/72 二谛 44/72 惭与信 45/72 不可或缺 46/72 漫谈 47/72 三瑜伽 48/72 善行 49/72 观心 50/72 善心的力量 51/72 “四瑜伽”法 52/72 《法会大开示》藏本原序 53/72 信仰 54/72 观音的教导 55/72 达波四法 56/72 俱生和合 57/72 心的真相 58/72 关于“大印” 59/72 转道 60/72 认识自心 61/72 善知识的表相 62/72 大修行者的作略 63/72 平常心 64/72 大印行者的风采 65/72 听法的意乐 66/72 实修的误区 67/72 发心 68/72 山居 69/72 依止法 70/72 《冈波巴大师全集》内容简介 71/72 后记 72/72
上一章 书籍详情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