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朱胜非被降职后,离开朝廷赶赴新任,可是屋漏偏遇连阴雨。绍兴元年(1131),朱胜非上任不久,藩镇李成叛逆,派其部将马进围攻江州,身为江西安抚使兼知江州的朱胜非只好星夜赴镇,但仍为时已晚,及至赶到,马进已攻陷九江。虽然马进不久便被吕颐浩所率各路援军所败,但朱胜非仍落了个“赴镇太缓”的罪名。在侍御史沈与求的弹劾下,朱胜非再被降为中大夫,分司南京,江州居住。

朱胜非被降职后,转眼到了绍兴二年(1132),这时,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的吕颐浩与秦桧共同秉政,二人时常意见相左,矛盾不断。为了增强自己的力量,吕颐浩向高宗推荐朱胜非兼侍读,又荐其督江、淮、荆、浙诸军事务。但由于给事中胡安国、侍御史江跻不断上书反对而罢。后吕颐浩又极力推荐,朱胜非再除兼侍读。其实,高宗是很了解朱胜非的能力的,当初罢免宰相时,高宗就很勉强。只是朝中议论太多不得已罢了。再任侍读后不久,朱胜非便被任命为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遇母逝离职,至服丧期满后,起复右仆射兼知枢密院事。朱胜非精于行政事务,兼枢密院事后,为规范朝廷文书,经过一段时间的整理,制定出《吏部七司敕令格式》180卷,进呈高宗。

人的一生总是充满矛盾变化的,对问题的看法也常常是前后大相径庭。朱胜非在其仕途生涯的前期,曾极力主张兴利除弊,抗击金人的入侵,对降金官员多议罢免。当初,虽然张邦昌的妻子是朱胜非妻邓氏的堂妹,但朱胜非反对张邦昌的议和主张,而从不与之来往。靖康三年(1127),张邦昌被金人立为伪楚皇帝,金人北撤后,张邦昌知道康王赵构尚拥兵在外,不敢贸然行事,便派使将“大宋受命玉玺”送还赵构。朱胜非命拘来使,以示与叛臣势不两立。然而,到后来金人因南宋杀掉张邦昌而再度南犯,并打过长江时,朱胜非的态度就开始发生了变化。他看到金人的强盛,自知南宋朝廷的软弱,便逐渐趋向了议和。为了平息金人的愤怒,他曾建议遵礼张邦昌,并录其后以向金人谢罪。抗金名将李纲罢相时,朱胜非又与其他主和者一起极言李纲狂妄。等等。

及至朱胜非再相后,员外郎江端友上书请营建宗庙。当时朝中议论很杂,多数人反对,认为国家尚待恢复,目前不是营建宗庙的时候。这时的朱胜非已主和议,他在心中显然已对恢复大业失去了信心,而与高宗一样只想保住眼下偏安江南的局面。因此,他积极赞同江端友的提议,并建议高宗在临安营建宗庙。

朱胜非的后期,已不像以前那样意气风发,一心国事了。处理问题中,考虑更多的是个人的私利和权势。例如,徐俯被罢参政时,朱胜非推荐胡松年继任,侍御史常同弹劾胡松年是奸臣王黼的宾客,不同意任用。朱胜非便凭手中之权将常同迁官左史。而莫俦被贬官时,只是由于他的一个家奴为朱胜非治好了身上的子,朱胜非便将莫俦官复原职。但是,对主战者赵鼎,朱胜非却多方排挤。赵鼎所上条奏,朱胜非也极力压抑,引起朝中许多官员的不满。

朱胜非再相后由于其意识的变化而政绩并不突出,后来又遇上江南地区久雨不停,水灾泛滥,朱胜非只好按旧例自请免职,且自论当罢者11事,加上魏矼的弹劾,遂被罢免。

朱胜非最后一次起复为官是绍兴五年(1135),由于南宋朝廷内部对战守这一立国大策长期争论不定,朱胜非应诏论之,得高宗心意,授知湖州(今浙江湖州)。

然而,朱胜非此次虽再起复,但却仍然远离南宋的统治中心。因此,他的心中虽有所喜,也不免掺有一丝的遗憾。湖州紧傍太湖南岸,那涛声日复一日,单调而寂寥,并时时引发起他那潜藏在心底的失落之感,使其不能平静。一天闲暇,朱胜非信步来到湖州著名的天圣寺,希望借寺中宁静的氛围来消解心中的郁闷。然而,当他漫步寺院时,抬头看到寺中那棵蓊郁盎然的参天古柏,虽经风霜岁月,依旧生机勃勃,相形之下,自己不仅日见衰老,且政治上无望再起,加之山河破碎,面对虎视眈眈的金人,偏安难安,不免有所感触,当下赋诗一首:雷霆起蛰叫,天矫势欲上。

主要作品

  • 绀珠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