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文化。正反两手,交互为用。弘历首次南巡,曾道经江宁,往祭明太祖陵。驻跸扬州之日,每派员于史公祠致祭史可法,四十一年(1776)赐谥忠正。时户部侍郎彭元瑞以所得之史可法像及其家书合卷进呈,弘历亲题“褒慰忠魂”四字,制诗一首于卷端,令勒石史公祠壁,以垂久远。其诗有云:“凡此无非励臣节,鉴兹可不慎君纲。”祭明朝开国之君,祀明朝死节之臣,泯去满汉形迹,唯存君臣之体,为其君临天下正名也。乾隆四十五年(1780),于天宁寺西侧建文汇阁,先后颁藏《古今图书集成》并《四库全书》各一部,谕令派员司其事,俾士子得抄录传观。四十六年(1781),又于扬州设词曲局,修订古今曲剧1013种。每至寺观园林,或题匾赠联,或吟诗纪行。举其要者,匾如:天宁寺之“大观堂”、“静吟轩”;高旻寺之“邗江胜地”、“江表春晖”、“罨画窗”;法净寺之“蜀冈慧照”;康山之“康山草堂”。联如:“众水迴环蜀冈秀,大江遥应广陵涛”(高旻寺);“窗意延山趣,春工鬯物情”(天宁寺);“淮海奇观,别开清净地;江山静对,远契妙明心”(法净寺)。南巡期间,在扬州留诗180余首。诗多理学气,间亦掺入禅意,偏于说教,大多枯涩乏味,然短制如七绝,犹有可观者,如《小金山》二首:“俯仰烟霞尽可招,试求高处只三霄。客来正值新秋景,白日凉颸天泬寥。”(其一)“嵚岖嶻嶪许谁攀,想象罗天咫尺间。不必扬帆过扬子,小金山胜大金山。”(其二)并非工笔细描,而于“想象”中作心灵感悟,别具审美情趣,诚扬州风物之一助也。然弘历之于汉文化,固有推衍弘扬之功,亦有戕害摧残之行,犹其所佩之双刃剑也。乾隆四十三年(1778),扬州东台县故举人徐述夔《一柱楼诗稿》中,有“明朝期振翮,一举去清都”、“举杯忽见明天子,且把壶儿搁半边”之句,为户部右侍郎刘墉所举发。时徐述夔及其子徐怀祖皆已故去,弘历盛怒之下,下令开棺戮尸;其孙徐食田、徐食书及诗集之校对者均斩监候;已故礼部尚书沈德潜,曾于诗集前为徐述夔作传,命夺官、罢祀、削谥,仆其墓碑,此即耸动一时之“一柱楼诗案”。由康熙、雍正而乾隆,文字狱愈演愈烈,天下士子如惊弓之鸟,朝不保夕。龚自珍《咏史》有云:“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梁谋。”然中国文化之发展,固有其自身之规律在,亦有其前驱先路之俊彦在。乾隆后期,稍晚于吴派与皖派,扬州学派又巍然崛起。斯派博大而通,汇而能融,融经学、史学、文学、天文、舆地、历算诸学科为一炉,以“致用”为锐器,光大学术,探讨国是,关注民生,执学界牛耳凡数十年。此扬州人引为自豪者,亦弘历宜所乐见者也。

主要作品

  • 御纂诗义折中
  • 钦定千叟宴诗
  • 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 御览经史讲义
  • 钦定礼记义疏
  • 御选唐宋文醇
  • 御制喇嘛说
  • 世宗宪皇帝圣训
  • 御制乐善堂全集定本
  • 高宗御制文集
  • 御选唐宋诗醇
  • 日知荟说
  • 御制评鉴阐要
  • 御制诗
  • 御批历代通鉴辑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