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苏易简把这些诗作呈给太宗看。太宗对李昉说:“这是儒学兴盛的表现,学士文人的光彩,可以把它整理成册,传于后世。”其后,又把原本赐还易简,让他留做纪念。

淳化三年(992)冬天,朝廷举行大型祭祀活动,苏易简充当礼仪使。扈蒙建议太宗以宣祖升配。苏易简引用唐朝惯例,说服了太宗,以宣祖、太祖同配。

淳化四年八月,太宗草书宋玉《大言赋》赐给易简,易简又比照《大言赋》另做诗赋献上。

一天,苏易简直禁中,用江南徐邈所做欹器注水试验。欹器是一种底尖、肚子大、口小的陶罐,古代多做祭祀之用。它空着的时候,罐体倾斜;灌水到一半,罐体便直立;灌满了水,水罐便翻倒,水全部洒出来。易简正在把玩,有人看见了,不知是什么东西,便密奏皇上。等晚朝过后,太宗召见易简,赐他便坐后,亲自比试欹器。加的水稍多一丁点儿,欹器便倾斜,只有一毫不差,它才凝然不动。所以,试了好长时间,才得以成功。太宗直起酸疼的腰背,长吁了一口气,连连赞叹,说这东西是个神物。易简趁机进谏道:“臣下认为,太阳中天了便会西斜,月亮圆了就会转亏,容器满了自然要倾覆。这就可见一切事情都不能做得太过。物盛则衰啊!愿陛下治理国家也以此欹器为鉴,持盈守成,慎终如始,那样才能强化祖宗留下来的基业,使之和天地共久长啊!”又引经据典讲述孔子名言。原来,孔子当年在鲁桓公庙中见到此物,看见学生注水试验后,曾经这样叹息:“唉,哪有事物极盛而不满,满而不翻覆的道理啊!”从那以后,欹器便成了体现“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的中庸思想的劝戒之器。太宗听到这里,连连点头称是,并说:“这等神物,很配做圣人鉴戒后代的器物。”太宗转念一想,微微含笑,目视易简说:“要是人肚子里头盛酒,也和这欹器一样节制,大概就不会有醉酒的过失了吧!”说得易简满面羞愧地低下了头。第二天上朝,易简便呈上书信表示重谢。太宗亲笔回信表示鼓励,并撰写《欹器铭》,草书《诫酒》、《劝酒》两首诗赐给他。

一次,太宗命令易简给他讲书。讲到《文中子》里杨素遗子喝残粥吃野菜的故事,太宗问:“食物中的珍品是什么呢?”易简答:“臣听说没有绝对的珍品,对口味的就是最好吃的。”停了一下,又说:“我只知道咸菜汁很好吃。”太宗笑问是怎么回事。他回答:“记得有一天晚上,天气很冷。臣拥着火炉取暖,乘兴痛饮,喝得大醉,朦朦胧胧进入梦乡。醒来的时候已经四更天了。因为酒喝得太多,酒肴太腻,被子又盖得太厚,所以便燥热不安,口渴难熬。当时院中明月朗照,残雪中放着一只腌酱菜的大缸。自己也来不及呼唤僮仆,便披上衣服下炕,走到院里,拂去水缸上的雪,揭开盖子,双手捧起菜汤,连喝数口。又咀嚼菜梗,顿觉鲜美无比。即使凤凰的胸脯,龙做的腊肉,也未必有这么鲜美。臣当时便自认为比仙界的神厨还有见识呢。臣几次想写个《冰壶先生小传》,记载下这件事。这不因为忙乱,还没来得及写呢……”太宗听到这里,忍不住大笑,连连称是。

苏易简在翰林院呆了8年,虽然颇受太宗宠爱,有时甚至一天召见3次,官位却不过翰林学士承旨、给事中。当初,贾黄中、李沆差不多和他同时入朝,李沆比他还要晚,排名本在他下面,二人却都先做了参政。易简虽享受参政一样的馈赠,比别的承旨待遇优厚,但他一直有看法。虽然太宗曾这样解释:“朕所遵循的是祖宗的旧典,凡升迁一般按资历年龄作为先后。本来也打算先用你,但考虑到李沆资历比你要老,所以先用他。等你在宫中呆久了,有了威望,再给你升职。你先别在意。”易简因为母亲已老,过几年恐怕要回乡尽孝,所以急于上进。他曾为此做诗10首,其中有“玉堂臣老非仙骨,犹在丹台望泰阶”的句子。皇上召见他时,他也说些时政过失等等。太宗明白他的意思。不久,李沆等不再连任参加政事,太宗就让易简做了参政。

这年11月,太宗在长春殿犒劳武宁节度使曹彬。按唐、宋旧例,每当将帅出征还朝,皇上便在便殿宴请,当直的翰林学士、枢密直学士都要陪皇上就坐。宋太祖开宝年间,梁迥是阁门使,他对太祖说:“陛下宴请将帅,我们无功无德,在这里瞎搀和什么?不如不用侍坐了吧。”太祖听了觉得有理,从那便取消了这种做法。这次苏易简奏请皇上说:“依先朝惯例,皇帝御坐丹凤楼,翰林学士承旨等该侍坐在楼的西南角。现在陛下亲临楼中,希望让承旨和枢密一同侍立在御榻旁边。”太宗从之。于是太宗、曹彬坐在主席,易简等陪坐。自此恢复了这种惯例。

苏易简屡次举前朝旧例给太宗听。他做承旨时,太宗对他敬若宾客,亲如至友,每有建议,一定采纳。现在他做了参政,太宗每次见他,却不再有亲如故友的情态了,只是照习惯认真听问政事,对他的建议也不像以前那样上心。这时,苏易简才后悔求进心切,欲速则不达了。

这时候,赵昌言和苏易简一起做参政,共同当政。两人互相敌视,关系很坏,几次争执,都闹到皇上那里。太宗对二人总是各打50大板,让他们以国家大局为重,互相宽容,消除一些不必要的嫌隙,收效却甚微。

苏易简母亲薛氏,贤德明达,太宗极为称赏。一次和身边的人闲谈,太宗说:“贾黄中的母亲有贤德,70多岁了还不糊涂。贾黄中终日小心翼翼、谨慎得要死,恐怕得老在他母亲前面。”又对易简说:“你母亲也这样,是个明白人。自古以来,又娴淑又知大礼明大义的妇人真是少见啊!”苏易简做了参政后,太宗在宫里召见其母,赐给她凤冠霞帔,请她上坐,并问:“老人家您用了什么方法教育儿子,才使他这么有出息呢?”薛氏说:“也没什么,不过就是小时候教他些礼貌尊让,做人的道理;待他长大,再教他些诗书六经,辅佐的学问。”太宗听到这些,环顾周围,对身边的人说:“听到没有?这真是孟母啊!没有这样一个母亲,怎能教出这么有才智的儿子来呢!”

苏协做过几届州县行政长官。待易简入翰林以后,他任开封县兵曹参军。为人豪爽不羁,幽默滑稽。后来做京府掾,当时亲王为尹。父子二人每天早上整理好衣衫,戴上官帽一起出门。苏协到亲王府,易简到皇宫中。苏协有一次和别人谈笑,说:“父亲参见皇上的儿子(指亲王),儿子朝拜亲王的父亲,这事应该倒过来才好呢!”后来,苏协任汝州司户,易简通判苏州。他这样写信给易简:“吾在汝,汝在吴,吾思汝,汝知之乎?”诙谐谈笑如此,一时传为笑谈。苏协死后,被追认为秘书丞。

苏易简外表坦率豪爽,但内有城府,心里爱存事。由知制诰升为翰林学士时,还没满30岁,写出的文章神采飞扬,但不大符合宫廷体例。等到升为承旨,便自我勉励,不只以文采见长,而且论策得当,所用体式符合公文要求了,一时被推为翰林学士、知制诰起草公文的范例。

苏易简性嗜酒,爱之成瘾。刚入朝时,上朝那天还不敢多喝,后来便时时呈现半醉状态。太宗草书《劝酒》二诗后,命令他每天对母亲诵读,反省自责,又多次查问遵循情况。他曾节制一段,每当上朝,不敢多喝,但一旦有了闲暇,便抑制不住。再后来,又沉湎不已了。有时,宾客还在朝中等他,他却已经醉倒在家中了。

翰林学士张洎,和易简最不对事。后来,易简被罢了参知政事,由张洎代之。至道元年(995),苏易简以礼部侍郎身份出知邓州(今河南邓县)。他心情悒郁,常有不胜闲冷之叹。邓州有位知名老僧独处郊外寺院,苏易简常去看他,并赠诗:“憔悴二毛三十六,与师气味不争多。”消极遁世之情溢于言表。又在给朋友的信中说:“退位的菩萨难做啊!”迁职陈州(今河南淮阳)后不久,就抑郁而死,年仅39岁。太宗听到这个消息,热泪盈眶,感慨地说:“易简果然因为饮酒而死!”赠挽词,有“时向玉堂寻旧迹,八花砖上日空长”句。

苏易简旁通释典,知识渊博。所著《文房四谱》、《续翰林志》及其它文集20余卷,可惜没传于后世。他的3个儿子苏宿、苏寿、苏耆,在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都封了官职。

主要作品

  • 文房四谱译注
  • 文房四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