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张謇这个建议,较之当时谭嗣同执笔起草的上海《农学会会友办事章程》有较大差距(该章程详见《中国农学会66周年纪念刊》),主要的是张謇主张农(学)会靠官,而谭嗣同(或可代表康、梁维新人士)则大声疾呼:”大哉学会乎,新谓无变法之名,而有变法之实者,此也!”(《谭嗣同文选注》)

1897年,即戊戌前一年,张謇还给光绪皇帝上了一份《请兴农会奏》重点阐明:“凡有国家者,立国之本不在兵也……在乎工与农,而农为尤要……考之泰西各国,近百年来讲求农学,务臻便利”,接着引用西方报刊资料统计,加以说明。随后表示:“臣查英国从前设立务农会,其君主特须诏旨,许以自由权……美国农会,大旨与此相同,收效尤盛。”然后笔锋一转“中国有志学农者,颇不乏人,近日上海设立农学会,专译东西洋农报农书,未始非农政大兴之兆。臣拟请皇上各省专派一人,主持其事”。这份奏摺很长,讲了许多引用西方农法,以兴中土农业的道理。末尾提出:“如有山泽闲地,江海荒滩,一律拨归农会,或试办新法……或仍用旧法……或集公司,或借官款……”看来张謇当时构想中的农会或农学会,近乎现在农业开发的经济实体,是他心目中一种民办官助,既是农业生产,又搞科研、推广的组织。

1898年满清政府见诸行动的,有光绪下诏“兼采中西各法”振兴农学,建立京师大学堂农科,以及首批派遣留学生赴欧美、日本学农。此外,戊戌之后,几乎所有的各种学会,全都被查禁。唯农学会允许继续存在,所刊《农学报》亦继续出版。到1910年(宣统2年),在张謇的倡导下,又重组了全国农务总会。次年他在该会主办之《农务联合会杂志序》中指出:“宣统2年,江宁劝业会之设,各行省之以农产会者、殆数十百种,由是士大夫合谋设研究会。会竟,惧其自此而终不通,由是复谋设联合会”。至于办这份杂志的宗旨:“传田父野老终身辛苦不能自达之阅历,为农科学子口耳相授短于实习之导师”(张季子九录)。

1917年1月,即张謇辞去农商总长还归故里的第二年初,由我国最早从欧、美、日本留学回国的农学家王舜臣、陈嵘、过探先发起组织的中华农学会,在上海教育会会堂召开成立大会(当时张謇为上海教育会会长),公推张謇为名誉会长。该会缘起有云:”创举斯会,冀收教学相长之效,藉尽鼓吹提倡之职。学理昌明,影响很大,是合或足开农业改进之先声,亦意料中事,宁止侈谈学理而已”(1917年2月5日申报第七版)。这个提法,又较张謇当年之设想,有所简缩。而且明确提出是农学会,不是农会、农务会、务农会等等。

本来,1898年6月开始的戊戌维新,光绪帝所颁发之变法令中,曾经提到“倡设农会,属于经济方面,而未归于政治、文教。9月维新为慈禧扼杀于襁褓之中,学会被禁。10月曾发布一条“上谕”:“前禁报馆学会,原以处士横议,其风断不可开,至于农商人等,联络群情,考求物产,本系在所不禁”(1898年10月上海《农学报》)。这个“农学会”的性质,与张謇之见相若。到中华农学会时,则显然不是“农商人等”“考求物产”的组织,而是国内的农科专业工作者,包括国外回来的农科留学生的群众性学术团体了。这种情况,张謇既是知晓也是赞同的。1923年中华农学会在苏州召开第六届年会,他已七旬高龄,曾莅会并致祝词云:“走(我)于畴昔,曾箸林议,在官之今,与农同纪。莅会揭旨,适符前臆。诸子努力,此实伟业。”

当时,中华农学会的会员分4种:名誉会员、赞助会员、永久会员和会员。张謇的独子张孝若为仅有的3名名誉会员之一,其余2人为马君武与戴季陶(《中华农学会会员录》1935年南京刊行)。

张謇作为历史人物,在1937年中华书局刊行的《中国百名人传》,首为黄帝,末乃张謇。在中国近代农业史上,则应属开拓启蒙之第一人。1929年胡适曾为张孝若给他父亲编辑的《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序言中说:“张季直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他独立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30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终于因为他开辟的路子太多,担负的事业过于伟大,他不能不抱着许多未完成的志愿而死。”他儿子张孝若对胡适的评价也深有同感:“你说我父为失败的英雄,这话确当得很,就是我父本人也承认的。因为他生平志事没有实现的,何止百分之八九十,只遗留了许多实地测验的具体计划。数十年来,他想办地方普及教育和民兵制度,没有成功;他想办通海一带大电力厂、大纺织印染厂,没有成功;他想垦辟沿海几百万亩的荒田,没有成功;他想疏治淮、运、江、湖、松、辽诸水道,没有成功;他想实现棉铁政策,改革盐法,和划一度量衡,没有成功……没有成功,不是失败吗?”

纵然如此,张謇毕竟是一个伟大的英雄人物。特别是从农业的角度来看,比他后来执掌全国农业行政的官员更令人感到可敬。1913年他所撰《实业政见宣言书》曾表示:“謇此次出就部任,大惧无以应现世之所需,餍国人之属望。夙袒惴惴,不能自已。盖际此时艰,不敢不出,勉尽国民一分子义务,然外观时事,内忖精力,此义务能解尽到几分,能收几分之效,以报我国人期望之万一,则毫无把握。”但他还是实事求是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实业之命脉,无不系于政治。”具体有四:一当乞灵于法律;二当求助于金融;三当注意税则;四当致力于奖励。“凡大企业,资金巨而得人难,实皆含有危险性质,若航海远洋渔业等则尤甚。故各国皆有奖励补助之法,盖诱掖之,使之发展,即所以为国家扩生计,增国力也。”“凡此四事,皆农工商行政范围中应行之事,而以謇艰难困苦中经济所得,尤视为一日不可缓,故今日所可以告我国人考祗此。”这些话语重心长,切中时弊。可见他头脑清楚,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为后人做个榜样,是求有所为也。至少在我国近代农业史料中,弥足珍贵。

同年,张謇还发表了《宣布就部任时之政策》,苦心孤诣,擘划周详,其中不但提到了“学校学会之研究学管理”。还对其一贯倡导之棉铁主义,加以抒发。更令人瞩目的是:“至于铁矿,需本尤重,非用开放主义,无可措手。但使条约正当,权限分明,计所获益,良非浅鲜”。此文结尾数语,尤其使人感动:“謇年逾六十,精神才力,渐不如前,惟此不自暇逸之心,数十年如一日,斯则愿与邦人君子共相策勉者尔”。

张謇辞官还乡,既未息隐山林,更未消极因循,而继续奔走呼号,为民请命。当时他所办的实业,已有相当的规模,可是全力投资在社会事业上。仅以保坍而言,据1917年张謇向政府的报告:“自光绪末以来,通城近江处已坍失农田二十余万亩,屡请于官,充耳不闻”,他只得自己出面,“既请荷兰工程师测量勘估,又向上海有关银行商借贷款。当时用以江岸保坍的经费,逾百万两(白银)。”1926年5月,他不顾年迈力衰,还亲自视察南通的保坍工程,7月病逝于私邸,享年73岁。这样英雄一世的人物,如果说他“失败”,也是败在当时的社会制度,其责不在其人。

主要作品

  • 书丘大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