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郑成功一生中的最大功绩和军事成就,莫过于他为中华民族收回了自己的宝岛台湾。

台湾,位于中国东南海域,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大陆人民就知道了这一岛屿;三国时期,大陆流民大批到了台湾,参加了这一地区的开发,东吴大将卫温、诸葛直也曾率船队到达该岛;隋、唐时,更有许多大陆人来到台湾;南宋年间,中国政府开始在澎湖一带派兵屯戍;元代已正式设置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台湾事务;明代沿袭元制,仍在台湾设立巡检司,并派兵驻防澎湖。

明天启四年七、八月间,荷兰殖民主义者乘明朝政治腐败,边防松弛之机,出兵强占了台湾岛。侵略者在台湾沿海一带修筑了两个主要军事据点:一个建在台湾岛西南部的一鲲身(即今安平镇),设施坚固,分内外城堡,取名“热兰遮城”,台湾人民又称其“赤嵌城”、“红毛城”、“台湾城”;一个设在台南城西北的镇北坊,名“普罗文查”,因为是一座楼阁建筑,故被当地人称为“赤嵌楼”。殖民主义者依靠这两个主要据点,为所欲为,疯狂推行殖民政策,对台湾人民实行残酷的剥削和压榨。殖民军一次又一次的残暴罪行,促使当地民族矛盾十分尖锐,人民不断举行抗荷武装起义。

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当郑成功苦于军事失利,整日烦闷之际,有一位名叫何斌的人从台湾来到厦门,入署叩见。何斌是郑成功的同乡,在台湾多年,曾被迫给荷兰人当翻译。何斌久闻郑成功忠贞为国,胸怀大志,十分钦佩。于是,他向郑成功献计说:“台湾沃野数千里,实王霸之区。若得此地,可以雄其国,使人耕种,可以足其食。上至鸡笼淡水,硝磺有焉。且横绝大海,肆通外国,置船兴贩,桅舵铜铁,不忧乏用。移诸镇兵士眷口其间,十年生聚,十年教养,而国可富,兵可强”①。接着,他向郑成功献出了台湾地图,并详细陈述了台湾沿海“水陆变易情形”和台湾人民所遭受外来民族压迫的苦难,表示愿作大军收复台湾的向导。郑成功早有复台之心,听罢何斌所述,感到不谋而合,十分欣喜。

为了审慎选择进军路线和时机,郑成功派人乘船先往台湾,进一步证实了何斌所提供的进军路线是正确的。随后,他连续召开军事会议,统一了全体将领的认识;确定了先取澎湖,然后出敌不意地通过鹿耳门港湾,在台南抢滩登陆,突袭敌赤嵌城的作战方案。

顺治十八年(1661年)三月二十三日,风平浪静。郑成功怀着“复先人之故土”的雄心壮志,率大军自金门料罗湾登舟出发。他将全军编为两个梯队,自己亲率第一梯队二万五千人,战舰一百二十艘,向澎湖挺进。由于郑成功正确地掌握了天候、航线,部队开始进展顺利。经过一天一夜,就渡过了台湾海峡,抵达澎湖列岛。不料,在这里遇到连天狂风,船行受阻。直至三十日,风浪仍未停止。面对所携粮水越来越少的严重困难,郑成功当机立断,毅然决定当晚迎风而进。广大爱国将士乘风破浪,于次日拂晓到达鹿耳门港湾外。

鹿耳门阔仅里许,是进入内海台江的北航道。在鹿耳门南面虽有北线尾和一鲲身的南航道,但该处有荷兰的重兵把守,不易通过。当时,台湾荷军总数约二千,主要驻扎在赤嵌城和赤嵌楼两处。荷军认为,鹿耳门早有沉船阻塞水路,且港道迂回,水浅礁多,不便通行,无须设防。于是,郑成功抓住守敌疏于防范之隙,决心出其不意,直入鹿耳门。

这天,郑成功利用早晨涨潮的机会,以何斌为向导,绕过敌炮台,迅速进入鹿耳门内海。然后即抢滩登陆:主力在禾寮港登陆,直插赤嵌楼守敌的侧后;另一支则进占北线尾一带,保障主力的登陆。台湾人民见到祖国的大军,个个欢欣鼓舞“南北路土社闻风归附者接踵而至”,“男妇壶浆,迎者塞道”①,并且争相协助郑军搜捕敌人。郑成功在台湾人民的大力支援下,很快切断了赤嵌楼与赤嵌城两据点敌人之间的联系。中国军队出现之突然,进展之神速,使两处守敌措手不及。敌将猫难实叮哀号说:中国兵太可怕了,他们都是些神兵,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但是,侵略者不肯就此罢休。他们在依托堡垒顽抗的同时,又出动四艘战舰向鹿耳门一带郑军的翼侧进攻;在陆上,荷兰军队兵分两支,向北线尾一带郑军反扑。郑成功随即督军还击。海战中,击毁、击伤敌舰三艘,仅有一艘逃脱;陆战中,郑成功以大部队正面还击,另出奇兵七、八百人,迂回敌侧后夹击,全歼进攻之敌。随后,郑成功联络当地人民二万五千人,一举拔除赤嵌楼敌军据点。

五月初,郑军第二梯队渡海到达台湾。郑成功集中全军进围赤嵌城。赤嵌城,是荷兰侵略军的“王城”,号称“海上堡垒”,易守难攻。郑成功考虑到:赤嵌城已经形势孤立,毫无后援,敌人必拼死扼守,如率队强攻,势必杀伤过多。于是,他决定长期围困,迫其自降。围攻期间,郑成功致书城中荷兰总督,指出:只要放弃抵抗,还我先人故土,可保其生命财产的安全。再次申明出兵的根本目的在于统一祖国国土。但殖民者仍欲凭城顽抗,拒不退走。至顺至十九年(1662年)一月,敌军被围近九个月,城中缺粮,饥饿而死者达一千六百余人。郑成功见时机已到,下令发起总攻。二月一日,荷兰侵略者终于在力竭势穷的情况下,出城在投降书上签字。被殖民者霸占三十八年之久的台湾,胜利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郑成功此次渡海作战,准备充分,计划周密,对敌情、地势、天候、潮汐等情况,掌握比较准确,慎重而正确地选定了航渡路线和登陆点。他首先攻占澎湖,取得立足之地;然后出敌不意,通过鹿耳门,在台南登陆;登陆成功后,又迅速扩大登陆场,切断敌军两垒之间的相互联系,陷敌于被分割、孤立的困境。郑成功的这一行动,实为渡海登陆作战的一个范例。

郑成功在收复台湾后,立即着手台湾的整顿和建设。为了纪念他的家乡,他将热兰遮城(即赤嵌城)改名为安平镇,还在台湾建立起了与明朝相同的管理机构。此外,他十分注意安抚百姓,整肃风纪,指示全军屯田生产,以解决军需困难。他为开发和治理台湾制订了许多政策,深得当地人民的支持。可是,时不多久,郑成功患病。病中又相继得到永历帝被杀、父亲被害、儿子拥兵叛父的消息,心情悲愤交集。他忧国忧民,常常拖着病体,登台了望大陆,惆怅万千。康熙元年(1662年)五月初,郑成功在痛苦中含悲死去,时年仅三十九岁。临终前,他还念念不忘明室的恢复和台湾的发展。

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他率兵收复台湾,为保卫国家独立和领土完整、维护整个中华民族的尊严做出了巨大贡献。